引用:
作者Adsmt
不要打混水仗,舊台幣1946年發行,1947就惡性通膨,票面最高印到100萬,1949才發行新台幣。
所有時間點及原因都很清楚,不要故意扯前扯後就想模糊焦點。
|
舊台幣就是1:1承接日本人超量發行的台灣銀行券的產物
戰後的通膨除了國共戰爭物資的移出之外, 二戰末期各種生產設施與人力的破壞造成的供給不足更是通貨膨脹的一大推手.
"稻米的產量若與37年相比,46年則只有68.54(37年定為100),47年76.59,48年81.91
49年93.11,50年以後終於回復到比1937年產量高了。"
單講稻米部分, 對比政府徵集量的變化, 在49年的提升並沒有到搜刮市場的程度
其他物資的變化那就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找史料才知道了
至於要把國共戰爭跟台灣一刀切, 顯然是小看了台灣共產黨的存在
要把時代的悲劇怪罪在某一個事件上, 是不是太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