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_akemi
大概是演員年紀太輕,沒有親身經歷很大的波折很難詮釋這種心理戲...
|
我覺得是導演和編劇的問題
元曲的版本是趙武聽了別人告訴他當年的事
他就翻臉了
陳凱歌的版本是趙武聽了別人告訴他當年的事
他不以為意, 因為他覺得那是別人的仇而不是他自己的仇 (到這裡還很合理)
但他誤闖入程嬰當年為兒子準備的嬰兒房看到那些搖籃玩具等等的
他就翻臉了
這種發展其實都不合理
看官自己設想一下
那個愛你親你疼你把你扶養長大的父親
有一天人家說其實他是你的殺父仇人
你會這麼簡單就拿刀砍了他嗎
自己離家出走不再相見就已經算很給親爹面子了
類似的例子我常想起楊康
楊康是被完顏洪烈養大的
甚至完顏洪烈很寵他
父子感情很好
有一天人家告訴他其實完顏是他的殺父仇人
然後就要他去殺了完顏
這是很沒有人性的
金庸寫說他倒向完顏洪烈是因為貪圖富貴
我一直覺得這樣寫很不好
金國是他認同了十八年的國家
完顏洪烈是他親愛了十八年的父親
他的所作所為根本是正常人該有的反應
台灣人說的
生的放一邊, 飼的卡大天
飼他的金國完顏洪烈遠大於生他的宋國楊鐵心啊
像楊康那樣的例子
要他一夕之間決定叛國弒父
通常要國家和父親先背叛他才有可能
比如說伍子胥身為楚國人
卻帶領吳國軍隊滅了自己的國家
就沒什麼人說不合理
因為是楚王先對不起他們一家
批評者通常也只說伍子胥鞭屍還搞慰安婦營這樣算作得太過火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