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MPEP
等你去美國你就知道了
對方那帶著一絲困惑的眼神 你會知道他其實是在暗示你 [咦? 你知道這世上其實是有乾淨的水?]
用那特別謹慎的口氣問你 你會知道他其實是在暗示你 [你確定? 我怕你喝不習慣沒有味道的水]
|
有很多東西,其實就出現於「互相的不了解」而已
然後又遇到「想太多」的人,其實他只是想說美國水龍頭是OK的,他們都是喝這些水長大的。
因為亞洲人習慣喝煮過的水,而美國人習慣直接喝水龍頭開了就喝,頂多過濾過。
在旅館只有有亞洲人會特別問「煮過的冷水」...旅館煮過的就只有熱水,那是給泡茶用的。
跟服務人員要「煮過的冷水,那他就得特別為你一個要求去處理,而亞洲人又不覺得這個需要給小費。
美國人以為亞洲大都水源不乾淨(的確也是如此,所以才會有出國只喝瓶裝水)。
第一代亞洲人喝溫水或煮過水的習慣,大概家裡都可以看到有熱水瓶,誰時可以泡茶。
美國是個小費國家,工作人員其實薪水不多,會給小費他就覺得你是好客人。
因為吃素,外出經常會自己準備幾包泡麵,但房間裡面是沒有大碗的。
就算跟餐廳服務人員借個大碗,我都會給幾塊小費,你就會看到服務人員笑臉了。
歧視這東西其實有,或多或少,但其實美國類比其他歐洲國家已經很好了
就算有些,通常他們也很少顯現在臉上。
有個朋友來玩,然後會用「台灣的習慣」套用在美國商店,已經跟他解釋幾回,他也不大聽。
例如商店快關了(會提前15分左右就關門),人家特別給例外讓他進去,也告知還有大概10分鐘就要關(就是提醒他到時不過結不結賬就得走),結果朋友還慢慢逛,逛到過時間,店員臉色就不好了。 回家後朋友還說,台灣商店有客人都會延長關----我都不知該怎麼說了。
又有另外一次也引起誤會,在超市付完帳,找完錢,就待在那慢慢數錢,其實後面還排了一堆人。超市結帳人員其實誤會,以為朋友認為她算錯,有點臉色不大耐煩,我趕快打圓場,說其實他還不大清楚美元零錢怎麼算,所以慢了一點。這時結帳人員表情就比較緩和了,跟他再解釋一下總共多少,然後他找了多少等等。
有些東西或以為的「歧視」其實是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
美國講究公平交易,店員與客人其實都對彼此尊重,打個招呼,聊天幾句,
不常見到客人怒罵店員這種事。客人撒野,會被請出去,嚴重會被警衛或警察請走。
台灣目前有些走偏了,店員客氣變成了客人的跋扈,而不以對錯來認定,
所以常常看到一些店員被客人怒罵,還得客客氣氣應付,看了都替店員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