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我跟你一樣,海底城是我第一次看的007電影,地點就是台北國賓戲院,這也就是我會專程從台中跑到台北看惡魔四伏的原因。我在國賓看過的007電影至少有20部,不包括看第二次的在內。
我原本以為第一集的台灣中文片名是七號情報員,剛才找出當年的電影本事才發現,應該是第七號情報員。007前16集電影,我都保存了當年電影院發送的本事,不過,第一集只有影印版,不太記得唯一保留的台北豪華戲院於民國60年代重演的原版本事跑到哪去了。我一直沒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本片,印象中,本片大概在海底城之後,就沒有在台灣的電影院重演過,反而是隔了一、兩年在台視曾經播出過,這大概就是片商不安排本片重演的原因。
007的24部電影、包括1983年的巡弋飛彈(Never Say Never Again)在內,我收的都是米高梅/福斯的原版BD。前20集的007電影,當時都是由Sony與DTS旗下公司以逐格掃瞄方式(frame by frame)進行數位修復,記得當時一共修復了2K與4K各一套,目前只有2K版本的BD問世。我個人是認為,2K其實就足夠了,而且現在的好萊塢數位修復技術好的嚇人,2K的畫質就已經非常好了,4K已經沒有必要。以本片來說,在我家Full HD畫質的130吋投影銀幕就已經可以發現,畫質太好有時反而會曝露出當年拍攝上的不足之處。負責拍攝所有007電影(巡弋飛彈除外)的Eon製片公司,其實非常擅長使用模型來拍攝大場面,我在看了本片的BD版本時發現,原來第一集就已經使用模型,但是當時的技術在重新修復的2K高畫質下,看起來像玩具。我說的模型拍攝畫面,就是本片最後諾博士(Dr. No,也就是本片英文片名)的基地開始爆炸,有一幕可以看到基地邊上的逃生小艇,感覺現場拍攝用的模型小艇可能只有手指大小,因此爆炸引發的海面波浪,使得模型大為失真。同樣的畫面,在以往的LD以及DVD時代都不曾發現,大概一方面是因為LD與DVD的畫質解析度比BD差,修復過的也一樣,另一方面是當年用的顯示器大概不超過30吋,而且最多只有SD畫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