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bob0123
INTEL 自從進入 45nm 開始 (E8400 開始),風扇就偷料了,出現【半高版本、薄型風扇】,只是鋁擠散熱底座,並且中間沒有銅芯,只要是這一類的風扇,一到夏天衝 35度的時候,很容易發生熱當機的狀況。(高階的配得比較好,散熱器底座中間有銅芯,但是散熱能力也沒有多好)
AMD CPU 溫度也不低,低階的 CPU 配的原廠風扇還堪用,中高階的全部都不夠用。
綜合以上,這二家在原廠風扇的問題上,其實二家差不多爛。
AMD 目前的困境是 AM3+ 架構 CPU 的 C/P 值不錯,但主機板的架構不好,SATA3 速度差,USB3.0、PCI-E 頻寬等等,主要是晶片組已經太舊了,沒有進步。
FM2+ 主機板的部分比較好,但 CPU 架構卻太差。
|
那個"cdx"根本就不懂流體力學和熱力學,頂多是裝過幾台電腦,土法煉鋼出身的,
我懶得跟這種人廢話。
鰭片深度影響的儲存熱能的量, 但是熱能存在鰭片中沒有意義,
鰭片只能算是一個BUFFER,
要如何有效把熱抽離鰭片才是重點, 所以鰭片的形狀設計才需要盡量做到"表面積最大化",
鋁鰭片中要塞一個銅柱,必須多一個車工,挖出凹槽,
然後以加熱鋁鰭片或冷卻銅柱的方式,利用熱漲冷縮的原理來安裝,以"緊配合"來固定。
塞銅柱的用意是讓熱能在垂直方向上快速傳導,
INTEL CPU因為產量大,所以風扇敢開特規,採用那種開放式的風扇固定架,
在相同轉速下或多或少可以增加進風量。
鰭片中,距離熱源愈遠的部分,溫度就愈低,
而流體帶走熱源的速率也和溫差有關,
故,鰭片的深度其實只要高於某個限度,之後再增加高度,所增加的效益是很不明顯的,
我沒實驗數據,但INTEL敢砍高度到那麼薄, 應該是有做過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