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台灣曾有個本土的政權:「Tatutum(大肚)王國」。
西元1624年荷蘭入台後台灣始有歷史記載,後世才知當時已有王國,拍瀑拉平埔族(沙鹿、龍井、清水、大肚Tatutum)為首,史家稱為「大肚王」,勢力涵蓋中彰投的貓霧拺族(Babuza)、雲嘉的洪雅族(Hoanya)、豐原、東勢的巴宰海族(Pazeh)及竹苗的道卡斯族(Taokas)等。亦即,從新竹到嘉義的平地,都是這個王國的範圍。
根據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資料編撰的《熱蘭遮城日誌》及蘇格蘭人David Wright的記載,1630年代在台灣中部曾出現一跨族群的領導者,外文資料稱其為King of Middag(大肚王)。1650年代 John Struys 遊記則記錄:「Formosa 是個非常富庶之島……最富庶的地方現由大肚王所統轄」。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巡台御史黃叔璥寫了一本《台海使槎錄》,書中說:「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這裡所說的番長即是「大肚王」。
Middag王外出時會有一兩位隨行者,他不允許基督徒住在他轄區,以及任何一位通譯學習王及其人民的語言,僅准許他們通行而已。17世紀的大肚王統治中台灣15至27個社,出入皆有人為他抬轎,不同於一般部落的地方領袖。大肚Middag是其中最大且最好的社,也是王國首府。
1645年1月荷蘭匹德澎再度率兵前往征戰,大肚王Quata Ong不敵,乃在荷蘭牧師的居中協調下臣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同年4月7日荷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大肚王Quata Ong也前往,與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大肚王國自此進入半獨立狀態,直到西元1662年荷人離台為止。
《熱蘭遮城日記》記載:1661年6月3日前幾天,鄭軍帶了2千人及30名荷蘭俘虜出發到島上的番社,想要試探一向對荷蘭人表示友善的大肚王是否有歸降之意。大肚王的臣民先提供鄭師士兵的索求,待鄭軍鬆懈之後率番丁突襲鄭營,並事先告知荷蘭俘虜以為應變。
當夜發動攻擊,約有1500名士兵被殺,其餘躲入甘蔗園逃生,大肚王放火燒園迫使殘軍出來,予以殲滅。被原住民打敗的鄭成功憤而遷怒於荷蘭人,於是下令把荷蘭人與傳教士釘在十字架,又把懷孕的荷蘭婦女剝腹,取出胎兒洩恨。
荷蘭人敗退換了「鄭氏王朝」,鄭氏立刻對平埔各族進行迫害,甚至滅社屠殺,鄭軍傾力強佔平埔各族的土地,即:「以各社土田,分給水陸諸提鎮……令兵丁俱各屯墾。」(海上見聞錄)更分遣官吏,向平埔各族徵收重稅。鄭據台22年屠殺平埔各族不斷,1731年(雍正九年),清廷官吏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台灣平埔族群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番亂」(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清軍利用岸里社「以番制番」,翌年被鎮壓下來,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南投縣北部)一帶,大肚王國翌年亦告瓦解。
-----------------------------
【平埔族消失了嗎?】
-----------------------------
東寧王朝滅亡後,滿清將東寧王朝的主臣全部遷至中國居住,不可留在台灣,鄭家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士兵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及河南諸省墾荒。而遭到殘害的平埔族已經漸漸漢化,人口數百萬的平埔族和人口僅2~3萬漢族移民通婚,導致現今大部份漢人都具有平埔族的血統。漢人與平埔族通婚所生子女,父系社會的漢人認為他們是漢人,但母系社會的平埔族仍然認為他們是平埔族人,因此古諺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有平埔媽,沒平埔公」。
根據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主任林媽利的「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研究,在台灣,雖然只有一點五%血統純正的原住民,但其實有85%的閩南人、客家人有原住民血統(包括高山族、平埔族,以及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島嶼族群)。
漢人男子常常利用平埔族女性有繼承家產的權利,而「嫁給」平埔族人的女子,然後再用清朝的習慣,不承認女子有繼承權,進而取得平埔族人的土地。平埔族幾乎漢化,甚至祖先牌位墓碑寫上來自廣東、福建,加上改漢姓可以減稅,平埔族都改漢姓,他們失去傳統風俗及語言,也就是說很多有平埔族血統的人會以為自己是「來自中國」的「漢人」。
「你家如果有天大~地大~母舅公最大的說法,你應該就是平埔族或混有平埔族血統的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