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MUS
從描述來看, 應該是前面人員接觸的時候給德國方開了一些好條件(含翻譯), 但是想像成為應該對方會付款.
可是德國人付款都是以合約上註明費用來支付, 這個翻譯費當然是台商得自己吞下去, 就以工讀生計價論了.
如果是台商自己的人而德商願意付款, 開出去的收費單應該一天2k USD也不為過.
|
我後來理出的來龍去脈是:
德國人是台灣廠商的客戶,她的任務是來稽核供應商,輔導改正前次稽核的缺失,應該是德國人擔心自己英文有時會表達不清楚,所以叫供應商要幫她找一名德文翻譯(實際情形是她雖然會講英文,但有時還是會打結,碰到這種情形就用德文跟我講,我再轉述,她用英文做會議記錄有時還問我某個字英文要怎麼講);供應商打的如意算盤是你要找我幫你找人,找到了你們自己去談(他們完全不管),但他們也根本沒有跟德國人達成我幫你找人,但錢你自己出的協議,而是完全要丟給我自己跟德國人談。
雙方認知上的差異是我一開始被誤導,以為他們代客戶找人,但客戶自己會出錢,他們不幫我談價錢,讓我自己跟客戶協商;
但我沒想到他們根本沒跟德國人提「我幫你找人,錢你自己出」這件事,而是要把這件事直接推給我去講,他們自己撇的乾乾淨淨。德國人的認知是我是客戶來輔導你們,這些支援工作是你們自己要準備好來滿足我的需求的。
我算是見識到傳產公司有多摳門了(以我以前待電子業的經驗,電子業雖然也有很多陋習,但就這類事情一定是當成自己的行銷成本在支出的,頂多客戶要求的service太貴時再向客戶charge,不會像這樣直接讓承包者跟客戶談),反正就像我說的:上一次當,學一次乖。
真的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