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little.john
國情不同您是指台灣老闆的心態吧?
這跟我解釋sutl兄的問題無關。
瑞士地處許多大國中央,以精密工業高價值產品聞名。
很多瑞士人在德國比利時法國工作,放假才回家鄉。
他們人均所得高購買力強,高所得、多就業機會很正常。
希臘不一樣,工業積弱,內部貪污政府效能差,國債沈重。
所以同一項工作可以得到的薪資基礎不能相互比較。
|
以瑞士聞名全球的鐘錶業來說,其實以前也遭遇過日本機械表/石英表/電子表的挑戰,也被當過夕陽產業,但隨著產業目標的轉型,依然是可以找到利基市場。
另外說到工作能力,西班牙政府想要罵德國政府,但又罵不出來。
現在很多西班牙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於是被一些德國企業招攬過去,這些優秀人才被德國挖走後,西班牙將更難走出經濟困境,但硬把年輕人留下來,也沒有工作可以作。
我舉這些例子,是要說國家大環境不好的話,個人能力強還是只有低薪或失業的份。
目前台灣就業環境不好有幾項原因,例如部分工作機會轉移至大陸,造成薪資開始降低,當薪資降低趨勢成型之後,就算公司一直賺錢,還是會不斷壓低薪資。
另一點是房地產價值不斷上升,這會讓商業不動產的租金不斷上升,自然也會擠壓員工薪資。
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結果,也會造成很多老闆不顧本業,去投資房地產,例如裕隆汽車城之類的東西。當心不在本業之後,自然也不會在意本業員工。
以前台灣的低成本,是建立在低地價與低薪,因為地價低物價就會低,物價低低薪也能活,能活就敢多生小孩,有小孩國家就有未來。
自從台灣地價開始上漲以來,原本該出現的戰後嬰兒潮第三代消失,國中小開始減班廢校,民間內需萎縮,中小企業依賴的內需市場開始消失,於是能養活最多人口的中小企業也開始消失,或是減少員工人數降低員工薪水,然後全國陷入更嚴重的內需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