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根據我古早的印象是這樣子的:
(太久遠了,若要求證精確內容,還得去google挖古文)
傳統CD音軌轉電腦的WAV格式檔案內,其中有一種數據,
好像叫做單位時間的資訊流量之類的,
通常WAV格式好像會有個預設值,
是把CD音軌的資訊量,1:1的轉換成WAV格式(理論上無失真),
印象中這個數值好像是17X bps ,X是多少我真的忘了,
當使用者要把WAV格式再轉換成MP3格式的時候,
因為一般而言MP3轉換軟體會有提供失真壓縮的功能,
其中有一個設定選項就是可以選擇要多少bps這樣,
若低於WAV格式的預設值,理論上音質就失真了,
失真的程度越嚴重,當然檔案容量也就越小了,
所以wav檔案都很大,MP3檔案都很小,可以差到十倍大小這樣,
然後若用"好一些"的喇叭設備,
去聽由同一張傳統CD轉檔出來的 17X bps的 WAV,
和為了要將檔案變小而設定失真壓縮的,
只有 112 bps "甚至數值更小" 的 MP3,
我相信就算是木耳,還是聽得出一點點的差別吧?
當然,若轉檔得時候,把MP3的單位時間資訊流量設定成等於或大於
WAV格式的17Xbps,那還就真的聽不太出差別了,
也當然,檔案的壓縮幅度,也不會出現wav10:1mp3那樣的效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