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MPEP
順便算雲林斗六偵測站的數據
斗六在2013年總共有180天是超過台灣標準35的
斗六在2013年總共有259天是超過WHO標準25的
一年裡面 斗六的農民有超過半年都在燒稻梗 甚至是九個月的時間都在燒稻梗?
當斗六農民開始燒稻梗時 所有的發電廠 工業區 交通工具 都會停機?
|
這樣看並不能表示出問題的,因為只看超過標準,不會顯現問題。
空氣品質一直很差,但也不能放任燒稻田大家一起爛吧。
利用數據去整理,在比較燒稻田前後的數據,才會顯現出來的。
可以參考一些論文文獻.看看摘要就可以看到結論。應該有不少的論文可以參考的。
title:台灣雲嘉地區農廢露天燃燒事件分析—空氣品質影響與排放量推估
摘要:
本研究利用質量守恆殘差法,一異於排放因子法之空氣污染物質排放量計算方法。質量守恆殘差法利用例行監測數據進行污染物排放量推估,以提供一無需污染物排放因子資訊之污染物質排放量推估方法。本研究針對民國91年11月27日至28日,因密集農廢燃燒造成台灣中南部地區嚴重空氣污染現象進行監測資料分析,並利用質量守恆殘差法進行事件日期間中南部五縣農廢露天燃燒污染物質排放量之計算。結果發現,在事件日期間之大規模污染物質排放行為主要發生在11月27日。11月27日當天,台灣中南部五縣總CO、NMHCs、NOx、PM10及SO2排放量分別為665.4、153.2、40.5、103.5及10.7公噸,因此造成該區域之嚴重空氣污染情形。本研究進一步利用稻作收穫進度記錄,進行中南部五縣之農廢露天燃燒污染物質排放因子的計算,求得各地區之污染物質排放因子。
title:農廢燃燒對嘉南地區空氣品質影響
摘要:
近年來農業廢棄物燃燒一直是影響台灣空氣品質的重要汙染源之一,其除了會影響能見度以外,農廢燃燒產生的懸浮微粒及氣態汙染物對週遭環境空氣品質的影響也是我們主要探討的部份。環保署自從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啟用之後,由多年來觀測數據資料中得知,台灣雲嘉南地區每年在5?6月及11?12月PSI大於100的事件日發生頻率變高,而這段期間是稻米耕作收成之後燃燒農業廢棄物的主要時期,再加上冬季之高壓氣候造成氣流穩定的氣候因素,污染物更不易被擴散稀釋,造成汙染物的累積。
本研究使用2009年11月?12月在新港、新營連續PM10、PM2.5採樣資料,再利用化學質量平衡受體模式(CMB) 並配合周界實地採樣結果計算汙染源貢獻比例及利用擴散模式(AERMOD)模擬週遭環境汙染物擴散情形,了解農廢燃燒汙染物種類特性及對不同地區空氣品質影響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在農廢燃燒期間11/28?12/4PM10、PM2.5質量濃度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平均濃度分別為78.2、59.0(μg/m3),比燃燒前多了約2.2倍;元素碳、有機碳平均濃度分別為5.38、5.69(μg/m3),比燃燒前多了約1.75倍;水溶性陽離子方面則是NH4+和K+兩個離子增量比例最大,平均濃度分別為4.40、1.04(μg/m3),比燃燒前多了約2.74倍、3.50倍。由這些數據得知在農廢燃燒期間,有大量的K+、EC、OC散佈在周遭環境中。重金屬方面則是以地表揚塵指標物為主。在農廢燃燒實地採樣的結果表示鉀離子、鈣離子、氯離子、鎂離子、元素碳、有機碳為主要的成份,主要來自於農廢燃燒及地表揚塵;重金屬除了鋁、鎂、鈣、鐵外,其他元素並沒有明顯的增量。
本研究以CMB模式解析出9個汙染源,新港及新營地區主要之汙染源貢獻為地表揚塵(40%),其次為衍生性氣膠硫酸銨(30%),而新港地區受農廢燃燒的影響比新營地區大。本研究的AERMOD模擬結果發現9點?11點與15點?17點的濃度比較高,此跟大氣垂直方向對流情形有關,早上跟傍晚的大氣垂直方向對流較弱,而中午至下午此時段的對流較旺盛,使汙染物容易擴散;與空品站監測值比較結果,在AERMOD模擬濃度增量的多寡與空品站質量濃度值有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