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通常產品毛利不到四、五十的就不會想繼續inhouse作...
放給願意作的人....
自己公司賺該賺的....
而台灣廠商則是只能接人家不要的來作....
學不了美國的跨國企業掌握維持高毛利的經營模式....
永遠只會一直抱著人家不要的也只能CostDown然後自斷手腳....
最後壓榨不了26只好回頭聯合不肖政府回頭壓榨呆玩狼
引用:
作者789w
"毒"過經濟學略懂
產業和時間不同,答案也不同
製造業,全世界都一樣思維
別以為只有台灣老闆搞這一套
假思博也是這樣搞啊,但是台灣不少X迷會說他是偉人,而不是慣老闆
假如薪資一樣,還是會移到東南亞國家
市場規模,還有新興市場因素
現在有牽扯到國際貿易的產業
如果不把握賺錢機會,下一個倒的就是它了
此外我很好奇
明明台灣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多數的國家
這篇不少人一直談一些偏離值外的例子是怎樣
不少本土產業,也沒牽扯到國際貿易,薪資沒成長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