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_akemi
既然知道有資料庫,居然不知道常見同種類藥品少說有20家以上在生產?
其中原廠一家,相同等級外廠約二至三家,國內大廠也就那麼幾家,剩下的全是生技公司。
這幾年?老兄...我離開醫療少說有10年了...
還是現在醫療體系比以前更有醫德?更有良心?更有責任感與使命感?
那是您沒聽過而已吧...
健保請領列表單上原廠藥開始高過幾付金額時,一顆不到5元的藥一開始差到50%就很多了。
到了後來大家都不到一元時,您猜健保給付是多少?不多...就1元。
您再猜,一顆原廠藥多少錢?
但是藥局依然會進,只是量少到沒有議價空間,為什麼?
因為院方自己人看診時就可以開,健保單上依然是學名藥,申請給付依然是1元。
但該員看診不用掛號費、不用部分負擔、不用這個、不用那個...就這麼簡單。
藥師私底下都會說...不然哪裡會知道可以差這麼多?
或許公家醫院或有點規模的院所不會出現這種情形。
|
果然是十年以上的過時資訊.....
以現在健保有給付的藥品來說,同學名的藥品要有10種以上學名藥同時存在在健保給付的,原廠藥通常要不是早就不在健保市場,不然就是要開始推新劑型新劑量了,因為原廠藥的健保給付正常情況是比學名藥高,但是高不到哪裡去
另外,"醫療體系的醫德?更有良心?更有責任感與使命感?"跟藥品生產關係低的可以,醫療體系又不負責生產藥品,我說的"以生技公司生產或擁有藥證的絕對是少數,因為生技公司的流行不過是這幾年的事情而已"是現況而已
還有,有關"一顆賠兩顆"的傳說,我只會說相信的人一定不了解原廠藥商

,骨氣真的硬到可以不管健保核價的少數藥商,市場早就轉移到自費藥品了(而且基本上很快就會退出健保給付),也根本不會有多少健保處方箋出現,你說的那種根本是醫師(或醫院高層)自行使用的特例,那個只是醫事機構決策者自願花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