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sibaken已經講到重點了,但好像聽的進去的不多。
簡單說,大家以為歷史學是研究什麼的呢?歷史學者是在幹嘛的呢?
研究歷史是要有資料的,(政府公文檔案、日記、回憶錄、報紙、期刊、古蹟......等等等!)
但很多關鍵性的資料會有意、無意地被毀掉的,(例如政府公文檔案、古蹟)
很多資料的內容都是需要考證與鑒別的,(例如政府的白皮書、研究報告、報紙的報導大家應該都不會完全相信吧!)
還有很多資料要等很久很久之後才會現世的,(如日記、回憶錄、政府機關檔案......等等等)
所以,當代人因為資料上的限制,並沒有辦法完整地掌握當代史,
但後代人也因為時空環境不同,也不太容易理解與掌握過去的歷史。
那麼,誰去突破這些限制,設法探討歷史呢?那就是歷史學者。
那歷史學者怎麼寫歷史呢?
除了專業的學術訓練、擁有一定程度的資料、足夠的研究經費之外,還要有社會環境的配合。
簡單說,某中研院中國近代史專長的院士,年輕時因為研究著作的內容,曾被政府叫去約談,但這是幾十年以前戒嚴時代的事情了,
台灣現在多少都還算是自由開放的社會吧?以前都有人敢寫,現在還有什麼不敢寫的呢?
歷史是很複雜的,但教科書是薄的,能放進教科書的東西,其實很有限。
而且教科書還要顧慮到培養學生對於這個國家社會的認同,加上教科書的撰寫是受到政府的限制,(如課綱)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家能期待從教科書上看到多深入的東西?多少具有「秘史」性質趣味的東西?
況且,要理解歷史,管道多的是,最正規的管道就是學術研究,而且學術研究經常也是可供公眾查閱的。
歷史研究一直都是在的,很多問題一直都是有研究討論的,但有多少人有親自去找一下、看一下呢?
國家圖書館有「館藏目錄查詢系統」、有「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等多個檢索系統,
http://www.ncl.edu.tw/mp.asp?mp=2
例如就很多人感興趣的戰前中德關係來說,
僅就關鍵詞「德國軍事顧問團」查閱「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就可以查到6篇論文,最早的一篇,還是在1974年6月刊出的。
事實上,「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收錄有限,與德國軍事顧問團相關的研究,在期刊論文部分其實還不只這六篇呢。
更何況專書部分我連提都還沒提到。
要獲得相對上比較可靠的歷史知識並不難,重點是有沒有去找。
有些人會去找,所以即便他並不從事歷史研究,也可以掌握很多歷史知識,
若是連找都沒找,就說真相沒公開、真相被封鎖,
這也實在是太說不過去了吧!
本想順便砲轟一下xx台,但時間晚了,論文還沒寫到今天預計的進度,暫且就此停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