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引用:
作者weirock
看美國打某些人的臉很好玩啊
不過某些人精神衛生似乎做的不錯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shtml?ch=plurk
引用:
外交部今晚發布新聞稿表示,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在美東時間4月3日舉行「台灣關係法立法35週年美國對台政策評估」聽證會,
由美國聯邦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卡登(Benjamin Cardin)主持,並邀請羅素(Daniel Russel)出席作證。
羅素在作證時表示,台美關係未曾如今日強健,
並堅定重申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維持足夠自衛能力的國防武器與服務的安全承諾,
也再次強調美國不會就對台軍售與中國大陸討論或諮商。
羅素說明,美國正與台灣發展實質且強健的全面關係,雙方合作面向廣泛,
涵蓋經貿、文化、能源、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
美國「向亞洲再平衡」戰略的重要環節,就是強化與台灣的關係。
此外,羅素也再次表示美國歡迎台灣有意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羅素更明確強調,美國高度肯定馬總統在「東海和平倡議」原則上,
以和平且務實的方式處理海事爭議,並稱台日漁業協議及解決與菲律賓的漁事糾紛等案,
皆為透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海事爭端及資源問題的典範。
針對兩岸關係發展,羅素重申對中華民國政府兩岸政策的高度肯定,
並稱日前「王張會」是歷史性的里程碑。
同時再次強調,美國歡迎並讚賞馬總統任內兩岸關係的驚人進展。
羅素在答詢中,另針對近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議說明美國政府立場,
表示台灣擁有強勁的民主,對於政治觀點的表達有高容忍度,辯論非僅獲得允許,
甚至獲得鼓勵;美國盼學生及抗議者以文明與和平的方式,負責任地善用其自由,
避免暴力。
外交部說明,羅素這次以美國政府代表的身分出席參院聽證會,對於美國政府對目前台美緊密友好關係的高度肯定,以及美國將在此基礎上,與台灣共同努力深化雙邊關係的決心,均做出極為清晰明確闡述。
對於美國行政及立法部門在「台灣關係法」立法35週年之際,
再次表達對台美關係的高度重視與肯定,外交部表示欣慰與歡迎,
並對於未來充滿期待,相信台美夥伴關係將不斷再創新猷,
雙方當攜手並進,共同面對21世紀的各項挑戰。
在這次美國聯邦參議院「台灣關係法」聽證會之前,美國聯邦眾院另先在3月14日舉行「台灣關係法之承諾」聽證會,
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梅健華(Kin Moy)在聽證會中,表示美國「向亞洲再平衡」政策的關鍵元素即在強化與台灣淵遠流長的友好關係,
並首次正式公開表示美國歡迎中華民國有意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
|
一個新聞,兩種見解。
罕見 美助卿挺台灣自治 | 蘋果日報
引用:
【韓政燕、陳培煌╱綜合報導】當太陽花學運引發國人憂慮中國勢力蔓延之際,華府對中國態度轉趨強硬,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前天對中國提出警告,不要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採取類似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行動,否則美方會遵守捍衛盟國的承諾,採取報復。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台灣獨立一貫採取不支持的態度,但東亞暨亞太事務助卿羅素前天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罕見地提到美國對台灣自治(autonomy)的強烈支持,能協助台灣的友人有信心加強兩岸關係。
俄羅斯上月併吞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美國會及亞洲外交人士都關切這會對日益自大的中國傳達何種訊息,特別是針對台灣。對此,羅素說,中國已看到歐美對俄國的制裁,「中國若考慮效法併吞克里米亞的作法,(國際)對俄國日益增強的制裁應可發揮冷卻效應。」
「美與盟國同在」
我外交部稱,美國行政和立法部門在《台灣關係法》滿35年之際,再次表達對台美關係的高度重視與肯定,對此感到欣慰歡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則回應:「無論烏克蘭還是南海問題,中方都已多次闡明立場。美國為何要將兩者相提並論?」
中國積極宣示南海主權,上月企圖阻撓菲律賓補給船至南沙群島仁愛礁,稱不許菲國進入中國領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越南及台灣等都稱擁有南沙群島主權。
羅素強調,美國雖未在東亞領土爭議上表達立場,但中國不應質疑華府會在必要時出面捍衛盟國,「美國的決心不容置疑。我們會與盟國同在,遵守我們的承諾。」
華府近來對中國態度日趨強硬,指控中國動作頻頻,試圖改變爭議地區的現狀,其中包括釣魚台等東海領土主權爭議,美國總統歐巴馬22日起訪問菲律賓、日本、南韓和馬來西亞,預料會重申亞太再平衡政策,顯示美國重返亞洲的決心。
挺日拒參加論壇
中國本月下旬將在青島舉行國際軍艦檢閱儀式,並邀請逾20國參加西太平洋海軍論壇,獨漏日本。而就在美國國防部長海格訪問中日前夕,美國周一宣布,不會派軍艦參加。日媒解讀這是美國替盟友表示不滿。
報你知 亞太再平衡政策
為防中國崛起致美國在亞洲地位邊緣化,美國總統歐巴馬2011年提出轉向亞洲的「亞太再平衡」策略,強調與日本、澳洲和南韓等盟國關係;積極涉入東海與南海事務;增加與印度、越南、緬甸等國合作;參加東亞高峰會,加強與東協關係;增加在亞太的安全合作與軍演,將軍事重心轉向太平洋地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