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巫佚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45
【開箱簡測】銳銨 Stardom i310-SB3 3.5"外接盒~新版本再出發,實測(圖多,不喜勿入)

2011年中小弟買了這咖的第一版,當時會購買是因為它的外觀,實測
後發現到它的USB 3.0效能較弱的問題,小弟先前的拙測請自行Google
翻查了。最近小弟在找支援UASP功能的外接盒時,聽到店家說i310也
出新版,不僅支援SATA 6Gb/s,也支援2.5" HD/SSD及UASP,這激起
小弟好奇心,於是乎,新版的i310-SB3就入手囉。由於手中還持續在
用舊版的i310-SB3,開箱照也包括簡單的新舊版本比較。


以下為簡單數位相機拍照,若有不清楚傷眼處,請見諒。


外盒頂部照,大聲地說出它是iTank 310系列


外盒正面照,載明支援eSATA 6GB/s、USB 3.0及Firewire800。


外盒背面照,敘明i310系列家族有啥兄弟姐妹可認親,並載明產品規格
及特色。


側邊的一面讓您再度確認買的型號是那款?另一面載明如何安裝2.5"儲
存裝置,這是新版的特色之一,舊版的i310-SB3若要裝2.5"儲存裝置
只有兩種方式:一是拆了外殼留橋接機版使用,另一則是加購市售其它
2.5"轉3.5"轉接盒來用。





上菜囉,盤子裡裝著主菜跟配菜。



主菜被保麗龍完好的保護著,別急,晚點再把您大卸八塊。包裝內附有
說明書、型錄、螺絲包、USB 3.0及eSATA線、也包括電源線及變壓器。



螺絲包含有退出前面板的鎖匙,新舊版是通用的。



變壓器長這個樣子(抱歉,手抖了)。



好好地把您瞧一瞧,這咖外接盒是可以直立使用,大大的一面秀出產品
的Logo。





把本體從塑膠袋拿出來,霧銀的外觀及金屬感,與舊版無異,兩側並留
有散熱孔。





本體正面配色是黑色系,舊版時就很希望有出銀色面板,再度失望,仍
留有散熱孔。



本體背面配色也是黑色系,留有eSATA、USB 3.0接頭,仍留有散熱孔。



本體底部的腳座是用螺絲鎖住,若不需要腳座想橫躺使用,可輕鬆地
將螺絲卸下,另一側有產品序號。



輕輕地把外殼剝掉,露出最柔軟的內部。



內部抽取盒長這個樣子,左下四個螺絲孔是為了固定2.5" HD/SSD用。



就是這樣牢牢地抓住它,從此以後不用再生死兩相望。



放回去,自此天涯兩相隨。



接下來,進入新、舊版本超級比一比的PK,讓您看清楚硬體差異。


從前面板看,新舊版本長的一模一樣,您分得出那個是新版?舊版。



差別一:舊版(右邊)的內層抽取架是全空的,只能裝3.5" HD;新版(左邊)
的加上橫架,可讓您2.5"及3.5"通吃。



差別二:舊版(左邊)的DC IN接頭為金屬框,新版(右邊)的的接頭為黑色
塑膠框,此外兩者的接頭型式不同,意味著新舊版本的變壓器不能通用。



差別三:因為新舊版本的內抽取盒設計不同,因此透過鏡頭看到外接盒內
部SATA接頭處也有差異。舊版(上圖)的SATA接頭處幾乎貼近外接盒內層
的底部;新版(下圖)的SATA接頭考慮到抽取盒有橫架,與外接盒內層的
底部不再貼近,留有少許的距離。





差別四:IC版的設計差異概觀,舊版為上圖,新版為下圖。





差別五:最重要的核心(橋接晶片),舊版(上圖)為Asmedia 1051,新版
(下圖)為Jmicron JMS561。




是的,在外接盒廠商逐步採用Asmedia 105x系列的前幾年,Jmicron的
產品能見度逐漸萎縮,看到國內能有兩家廠商競爭,也是好事。根據Jmicron
官網對於JMS561的介紹,此晶片支援UASP,搭配其自家SSD控制器
JMF667,可讓其資料傳輸率達400MB/s以上,蠻期待的,晚點再看看
結果是否真的那麼優秀。



開測再來張全家福,看您能分辨那喀是新款?那咖是舊款?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P9X79 WS BIOS 4505
CPU: i7-3930K oc 4.2G
RAM: Team Xtreem LV DDR3-2400 4G*4
SSD: Sandisk Extreme II SATA 6Gb/s 240GB
eSATA控制卡: SYBA SD-PEX40054 (Marvell 88SE9230)
USB 3.0 控制卡:NEC/RENESAS USB3 Controller uPD720202
F/W v2.0.2.4,Windows 7 Driver v3.23.0、Windows 8.1 Drivers
採系統內建。
USB串接法:直接接在擴充卡背後的接頭
OS: Windows 7 Ultimate x64、Windows 8.1 Enterprise x64


以下僅測試uPD720202於Windows 7(BOT)及Windows 8.1(UASP)表
現,並以x79內接SATA 6Gb/s作為對應基準。因為支援eSATA 6Gb/s,
額外加入eSATA內接及外接比較測試,同樣以x79內建作為基準比較。

為什麼會加入Marvell 9230呢?主因是小弟的P9X79的SATA 6Gb/s接頭,
若透過SATA轉eSATA擋板,轉成eSATA型式,一打開外接盒就會BSOD,
但若將SATA轉eSATA擋板接在x79的SATA 3Gb/s內接頭又一切正常,
目前市售SATA 6Gb/s擴充卡也只有Marvell 88SE9230的速率最接近
Intel的測試值,因此這篇讓SYBA SD-PEX40054再度出場。

考慮到圖表太多可能會浪費太多網路頻寬,改將所有數據抄錄至Excel檔
作比較,若喜歡看截圖者,敬請原諒。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來測試。

USB 3.0下的兩張結果圖,UASP讀取速率大約是內接的66%。


Marvell 9230內接跟eSATA的損耗率大約5%



AIDA64線性讀寫測試,設定Block Size為1MB作為測試基準。

UASP平均讀取速率約為內接67%,BOT平均讀取速率約為內接52%。
UASP平均寫入速率約為內接67%,BOT平均寫入速率約為內接54%。





AJA 設定2048*1556 10-bit RGB從128MB~16GB全測一輪。

USB 3.0模式


eSATA模式




Anvil's Storage Utility設為預設Compression 100%模式,把容量值從
1GB~32GB針對不同格式全測試一輪。

USB 3.0 Seq 4MB 讀寫分項

eSATA Seq 4MB 讀寫分項


USB 3.0 4K讀寫分項

eSATA 4K讀寫分項


USB 3.0 4KQD4讀寫分項

eSATA 4KQD4讀寫分項


USB 3.0 4KQD16讀寫分項

eSATA 4KQD16讀寫分項


USB 3.0 32K/128K讀取分項

eSATA 32K/128K讀取分項


USB 3.0 讀取/寫入及總分數




eSATA 讀取/寫入及總分數





AS SSD全測過一輪,並測試Copy Benchmark及Compression Benchmark,
但後者難以於本文比較測試就略過。

USB 3.0測試值


eSATA測試值



USB 3.0 Copy Benchmark測試值

eSATA Copy Benchmark測試值



ATTO Diskbenchmark v2.47針對了64K、64MB、256MB、512MB、
1GB及2GB分別測試。

USB 3.0 64K讀寫測試



eSATA 64K讀寫測試



USB 3.0 64M讀寫測試



eSATA 64M讀寫測試



USB 3.0 256M讀寫測試



eSATA 256M讀寫測試



USB 3.0 512M讀寫測試



eSATA 512M讀寫測試



USB 3.0 1G讀寫測試



eSATA 1G讀寫測試



USB 3.0 2G讀寫測試



eSATA 2G讀寫測試



USB 3.0各參數值讀寫整合



eSATA各參數值讀寫整合





Crystal DiskMark採Default分別測試50MB~4000MB的全數容量測試。

USB 3.0 Seq讀寫分項



eSATA Seq讀寫分項



USB 3.0 512K讀寫分項



eSATA 512K讀寫分項



USB 3.0 4K讀寫分項



eSATA 4K讀寫分項



USB 3.0 4KQD32讀寫分項



eSATA 4KQD32讀寫分項




NetworkDLS Diskmark測試數值如下
USB 3.0


eSATA




未完待續,請勿回應
     
      
舊 2014-03-28, 04:51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巫佚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