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我個人能理解現行教育制度不是完美,對天分、能力在頻譜兩端的人來說,常規性教育並不適合這些人。但這畢竟是有限資源下的一種對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現行體制不完美是必然,但我也沒見到那個國家有所謂完美的教育制度。所以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一提到這類問題,就一味的外國月亮比較圓?文中提到的學校那也是個『實驗性質很高的小學』阿,既不是常態性的正規系統下的學校,也難以斷定其中學生在一般學校裡學習的成效就會比在實驗小學來的差。而且看看裡頭的師、生比是多少?你要傾注的資源有多少?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一下美國有一部探討教育體制的片,叫做「尋找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裡頭就要提到美國公立高中教育的頹敗問題,事實上,尸位素餐的老美教師也不在少數,裡頭提到要擠進名校的美國高中生,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壓力可不見得比我們小,也許甚至來得大。我一直以為,適性教育聽起來很美,也非常具有理想性。問題是,全國的人都有可以得到適性教育的狀況下,你要花多少資源?這樣說並不是表示歧視、霸凌的問題可以合理化,或特色化教育不能存在。重點是在表達不需一味的想著外國的體制一定就比較好。外國的特色學校、頂尖學校的確都比國內的優,但是你要置身其中,還是得看口袋有多深,很慘酷,但這就是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