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來源:
學與業小棧
Friday, March 21, 2014
將消極抗爭變成一場對談盛會 -- 打造典範的六項執行關鍵
「
那天,立法院不是被佔領,而是被光復。立法院不是在那幾天『蒙塵』,立法院數十年來被糟踏與耽誤。
那日學生們完成的,是在這棟建築物中,每天都該發生的事情。」 ------- 三十年之後,歷史會這樣描述太陽花學運嗎?
踏出成功的一步之後,最關鍵的問題是「然後呢」。
立法院,台灣最高立法決策機構,以極度怠惰和草率的方式,對待影響重大的「兩岸服貿協議」,引起青年學生們義憤,佔領立法院表達訴求,已經超過三天。
這場學運活動,至今平和、自制,無論從動機到執行,現在,這件事已經值得台灣的年輕人感到自豪和驕傲。
然後呢??
許多人正在算計著染指,希望收割利用這個運動。有的冷眼旁觀,預計著這個活動將走味變調,甚至巴不得這個活動倒台,站在旁邊說「看吧」。
一個我認識的人,就面露不屑地說:「如果真的把在場這些青年,找來開服貿的審議公聽會,希望有攝影機拍他們睡成什麼樣子。」
其實不能怪他冷漠。因為群眾運動,雖然常常出於善意,但卻常常晚節不保:
被政治勢力收編買斷,在激情過後鳥獸四散,深化社會中的對立怨恨,
在「某人下台」 後不再關切事態走向,甚至提出粗糙的訴求反而為日後社會種下禍根
-- 1990年代教改要求「廣設大學」的殷鑑不遠,我們正在承受代價。
是的,在活動最成功的一刻,就埋伏著它的危機。
當主流媒體已經在猜測將要怎麼「收攤」的時候,我們更要思考這個活動可以帶來什麼不朽價值。
和平、節制的公民運動,已經發生過幾次;這一次我們應該挑戰:深度。
日前我寫了一篇文章,提議佔領立院行動,成為一個審議的示範。
也許是所見略同,今晨報載,這件事眼看可能成真。令人興奮不已。
但是良好的戰略,也需要良好的執行。在萬眾矚目下,由非政府、非專業者主導,
直接對重大、複雜、困難的議案,進行詳細審議,在台灣未見,在世界也可能是首例。
這次,我們沒有「西方先進國家」可以援引,熟知「審議式民主」的人也會發現,雖然精神目標暗合,但是執行方法卻不能照抄使用。
這件事,我們要邊做邊學,有許多困難要克服,而且這一次就要成功。
因為,我們迫不及待要告訴立法委員們:
「今天,我們不是佔領立法院,乃是光復。立法院絕不是在這幾天『蒙塵』,立法院是數十年來被你們糟踏與耽誤。
今日我們想完成的,是在這棟建築物中,每天都該發生的事情。」
當日,馬丁路德.金恩「我有一個夢」演說,為全世界傳頌;
台灣的民主學運,能不能創造典範?
這件事困難又複雜,而我們只有一次機會 -- 不容許搞砸。
在現在這個情勢下,在各方的期待和疑慮下,能對現實環境有助益的「示範性」審議,有六個執行關鍵:
將目標放在釐清與綜整服貿的爭議與各方立場,而不在議決贊成與反對
堅守「示範性審議」的本位,逐條逐項為架構,地毯式列出論點與疑點,納入各方立場與可能蒐集到的一切可靠資料。
廣邀學界、產業界、勞工代表、國際談判專家
守在立院的時間可能會久,所以大可廣邀任何具代表性的人選,包括學者專家,產業領袖,在各產業各角落各階層服務的公民,
只要有看法有見解,願為自己所言負責,願貢獻想法為社會出力,都可以加入。若能邀熟悉國際商業、貿易談判的人參與,則更加。
清晰、明暢、公正的主持
這個事務,需要極為聰明的主持人,他的工作包括控制發言者時間、隨時提問、整理論點、發現矛盾、指出障眼法,並在發言明顯偏題和出軌時溫和且堅定地制止。
主持人是很辛苦的工作,需要多人輪替,而且需要由適合的的人擔任。
仔細、清楚、公正的書記
這件事也需要極為聰明的書記 -- 絕不是做一般的會議記錄,而是要將會議中所蒐集到的各方意見,資料證據,
快速統整成一個「超文本」,甚至納入網路上優質分析文章。
開放透過郵件、簡訊,進行遠距的訊息供應
讓不在場的人,也可以透過電子方式參與,貢獻智慧和力量。
直播審議過程
利用網路媒體直播,也開放任何電視台直播,這會是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公民課。
法國大革命,最後走向鬥爭和清算,血腥恐怖與混亂長達十年。
兩百多年過去,今日,我們的運動當然要借鑑歷史,不蹈覆轍。
確實,現場的實況,可能隨時發生改變,或有各種現實限制,不一定能做到完美。
我們都知道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都在期盼,這場運動努力所走的方向,是一個令發起者和支持者都無悔的成果。
現在,我從各方聽到,這場運動的方向,已經出現紛亂,令人十分擔心。
這場運動應該努力維繫它單純的主軸,不以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為打擊對象,專注在討論服貿審議的合理程度,以及服貿協議的實質內容。
畢竟,我們既然控訴當權者忽視「程序正義」,我們就要展現出更高標準的程序正義
-- 不但讓當權者對比之下灰頭土臉,而且讓「光復立法院」顯得理直氣壯。
許許多多參與者,都在期許這次運動,不只是一次「反對運動」,期待它不只是發洩不滿,不只是有膽造反,
不只是讓上一輩發現「年輕人好衝」,更要讓他們發現「年輕人好行」,能做出一番讓他們十足驚訝佩服的事。
我們能不能把通常是消極、破壞性的抗爭,打造成一場名留青史的、創造性的運動?打造典範的機會在手中,請我們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