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Earstorm-2
R大您似乎有點搞錯方向, 勞動參與率: 該年齡層的人口中有在工作的比例是多少.
該潘X認為台灣人被教育成要薪水一定要追求學歷與證照而晚就業是錯誤的行為.
我不曉得他是想說提早就業看清楚市場工作需求或單純想引導人民注重"勞動性質工作."
以精密機械業來舉例, 台灣產業是偏重於勞動人口(設計通常不過20%)屬於後者.
編修: 研發加管理行政人員不過20%
最大的差異在於R大您講的是工作態度.. 這完全離題.
不論後來的工作態度如何, 一開始基本的門票也是要有, 這就跟學歷證照脫不了關係.
潘X的發言很厲害, 讓人不能很快區分是真的了解市場需求還是投入偏勞動性質工作.
前者是正確的觀點, 後者是OOXX(真要這樣請達官貴族的小孩第一個去賣勞力為主).
所以看實際內容精密機械等來說, 他是想把台灣打造回傳產等大量勞力集中的模式.
很不好意思, 我是精密機械產業的.. 那個潘X如果真要改革...
|
我是分享不是出書, 想看多少就看多少, 肯思考多少就思考多少, 能獲得多少就獲得多少.
批評/諷刺/下指導棋的發言已經夠多, 不差我一個, 補充的都是從自省做出發點來看事.
誤解了職場的需求, 只看到外在表象而忽略了真實價值, 這是非常多人沒自覺到的問題,
這不是在談工作"態度", 可再去細想過. 聽到一席話, 願意反省 不等於承認自己有問題,
如果省思過, 問題確實不在己身, 即使那個人說的不中聽, 也會有所收穫.
時代會進步, 職場會變遷, 需求會改變, 曾擁有的價值, 可能已經不適用, 願意承認嗎?
具備了應徵開列的條件, 並不等於 滿足了職場的需求, 這中間的差距能理解體悟嗎?
聽聞IBM的新任主管, 都會收到一個文鎮, 刻有立著的Think這個英文字, 放在案頭 時時
提醒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思考. 不管現在的工作是甚麼甚至待業, 成年之後, 自己
就是自己的"管理者", 思考 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