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產業競爭愈來愈激烈,科技廠董事長表示,台灣政府的科專計劃預算不足,讓廠商面對背後有強大國家資源支援的競爭對手時,往往只能處於挨打的劣勢。
該董事長表示,科技產業愈來愈強調研發,大家都希望技術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透過付權利金的方式取得,最好連設備都可以自主生產,不用向其他供應商購買,才能在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以韓國為例,就擬定了從設備開始都要達成完全國產的目標,這讓跟韓國有高度競爭的台灣廠商,壓力相當大。
廠商指出,政府受限於法令及財務狀況,近年來的科技預算似乎有減少的趨勢,讓他們覺得很心驚。
政府總體預算有限,大家可以理解,但是面對強大的競爭環境,如果無法跟上,最後恐怕會出現不進則退的後果。
廠商表示,企業比政府更要求投資報酬率,以他們過去所獲得的科專預算來看,至少都有數十倍的投資效益,除了產值增加外,也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讓產業能夠自主研發,掌握技術根基,而不用看供應商臉色,一旦供應商不賣設備或是延拖出貨,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市場被對手搶走。
廠商強調,技術研發是產業發展的根基,政府要創造就業機會,科專預算的投資有很大效益,也是關鍵因素,希望政府眼光要放遠一點,不要把預算放在對產業及社會只有短期政治效益、甚至是沒有幫助的地方。
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傅偉祥表示,近幾年編列的科專預算並沒有減少,不過每年的預算還是要送到立法院去審議,因此最後通過的預算難免會有變化。對於個別科專計劃的補助,受限於如果政府補助比重超過50%,該技術就必須歸政府所有,因此單一科專的補助金額無法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