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斯圖亞特
函谷關對於秦似乎是相當重要的命脈。
細數幾次聯合攻秦,雖勝少敗多,然而就算擊敗秦國
卻也總是將秦驅逐回函谷關之內,並無更進一步的追擊
反觀另一個 五國攻齊行動,幾乎是將齊國滅國,也讓齊國
國力由盛轉衰..
|
這正是劉邦運氣好到爆的地方,居然用錢和謊言麻痺掉當時的天下第一關,也把秦帝國的喪鐘敲響了,換做項羽,破了鉅鹿秦軍主力又要硬衝進函谷關,恐怕也沒那麼容易...
不過更威的是韓信,在劉邦和項羽拉鋸的時候,帶軍北上連掃四國,然後把項羽手下猛將龍沮的20萬楚兵一夕滅掉,最後形成包圍網把項羽宰了,當時劉邦、韓信所用的方法都是新思維(中央集權 裂土封王、不吃貴族那一套)、新戰略(大包圍、強調戰術勝於武勇),春秋戰國與秦的文化光輝在漢王垓下之勝的時候就象徵敗落或者說是脫胎換骨了....
引用:
作者老柏(第四)
那是少數硬幹硬吧
當初張儀、范苴的策略也很重要,搞到後來除了趙國外沒什麼國家能單挑秦國,要1打6真的不可能,不如努力壯大等他們互相鬥到快死光了再去收屍比較輕鬆,像齊國VS燕國就是個例子(田單復國前樂毅被革職後田單送行時,樂毅有跟田單說"要是齊國復國成功的話燕齊就會變成兩個弱國"),趙秦也很像,打完後變成兩個弱國,但秦國的法治+呂不韋後來就發展的比趙國還強
|
如果不是白起坑了趙國降卒40萬人,讓趙一夜之間看不到青壯男子,只怕秦國要打趙也很辛苦,長平之戰前秦趙交戰都還是秦敗多勝少,廉頗 李牧也是強手,最後也是靠反間計加上暗用白起(滅楚是暗用王翦),如果白起真把這40萬放回去, 那山東六國還很有得打,白起李牧都一樣,功高震主....
可惜歷史不能重來,如果韓信當時遇到李左車,或許就沒有背水一戰這個成語了,假使廉頗不被換將,長平能否坑殺40萬趙卒也尚未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