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ylkeys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6
文章: 28
引用:
作者icejack
可是翻開習題常常都不知道題目在問什麼??


可以參考 波利亞(G. Polya)的怎樣解題 (How To Solve It)一書,由對自己提問來引導自己解題。



  大發現解決大問題,然而,並不是只有大發現才有存在的價值;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需要有某個「發現」才行。你所面臨的也許只是個小問題,但是如果它能引起你的好奇心,引發你的創造力,而且,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那麼,你一樣會經歷到發現過程中的緊張情緒,以及享受到最後那份「勝利」的喜悅與興奮。這一類的經驗,也許會讓年輕人培養出智性上的品味,甚至烙印在心裡,成為陪伴終生的一種性格。

  因此,數學老師也就掌握了大好良機。如果他(她)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讓學生不斷做些機械性的計算,那無異於扼殺了學生的興趣,阻礙了學生的智能發展,同時浪費了大好良機。但是,如果他(她)能夠掌握良機,刺激學生的好奇心,能夠因材「出題」,刺激學生思考,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如此一來,也許就能夠讓學生培養出獨立思考的愛好,也學會獨立思考的方法。

  如果大專院校的學生選修的學科還包括數學的話,可以說他們掌握了一個獨特的機會。然而,學生如果將數學單純視為修滿畢業學分所需的一門學科,只要通過期末測驗就可以立刻把所學拋到腦後、忘得乾乾淨淨的話,那當然可說是坐失良機了。就算學生在數理上頗具天分,機會還是可能從指尖溜走,因為這些天賦異稟的學生也跟其他人一樣,必須花點功夫探索自己的天分,培養自己的興趣。想想看,如果沒嚐過覆盆子派,哪裡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呢?

  然而,學生最後可能還是會發現,數學問題也許就像填字遊戲一樣好玩,他們還可能發現解數學題時的心智活動,也可以像一場勢均力敵的網球賽一樣讓人嚮往。學生一旦嚐過了數學的愉悅之處,就很難再忘記,而這樣一來,數學就有機會在他們的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他們的嗜好、未來從事專業工作時必需的工具、成為他們的專業,或幻化成他們的抱負。

  筆者還記得自己的學生時代稱得上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有為青年,對於數學與物理相關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慾。他上課聽講、也多方閱讀,試圖廣納老師所教以及書本上的知識,但是有個問題卻一再困擾著他。「嗯,沒錯,這樣解題似乎行得通,看起來是正確的答案,看起來也像是事實;但是這樣的解或事實是怎麼發現的?我要怎麼樣才能夠創造這些?就算不能創造,至少能夠自己發現這些解法?」

  多年後的今天,筆者於大學任教,專門教授數學;他也希望自己的眾多學生中,能有一些積極進取的學生提出雷同的問題,而他則盡量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他不僅試圖了解各種各樣問題的解答,還希望能了解這些解答背後的動機和過程;他還試著解釋這些動機和過程讓他人了解,而這也是促成他完成這本書的原因。他希望本書能夠為每一位想要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老師,提供一些實用的知識,也為那些想要發展自我解題能力的學生,提供實際的幫助。

  儘管筆者主要是以數學系師生的需求為本書的關注點,但實際上對於每一個關心發明及發現方法的人,這本書應該都能挑起大家閱讀的興趣。而這樣的人數量之多,可能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實在不應該未經思索就草率假設。填字遊戲和各種猜謎遊戲常見於報紙或雜誌上,這情形似乎顯示了人們也挺喜愛解答一些與日常生活不直接相關、不能帶來任何物質利益的問題。如果深究這種解題的欲望,我們也許能夠推測:人們內心深處應該是有更深切的好奇心,也急於了解問題解答的方法、動機及解題過程。

  後面各章節可說刻意寫得十分精確,但是盡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寫,儘管寫得簡單,仍然根據了長期而嚴謹的解題方法研究為基礎。有些作者把這樣的研究稱為「啟發法」(heuristic),這種研究現今已經不再流行,但是由來已久,也許未來還會再領風騷呢。

  在研究解題方法的過程中,我們察覺到數學的另一面。是的,數學有兩面,它不僅是嚴謹的歐幾里得學,還具有其他面向。以歐幾里得的方式所呈現的數學,看起來像是一門有系統的演繹科學;然而,發展中的數學,又像是一門實驗的歸納科學。這兩個觀點,其實都跟數學本身的歷史一樣久遠,不過,從某個角度來說,第二個觀點顯得比較新鮮一些,因為這種「創造數學的過程」,從來沒有這樣子呈現給學生、老師或社會大眾。

  「啟發法」所涵蓋的範圍,可說是五花八門;數學家、邏輯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甚至哲學家,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他們的專精領域。筆者相當了解可能來自相反立場的批評,也很願意承認自己所知有限,在此只想說明一件事:他自己有一些解題的經驗,也有許多不同程度的數學授課經驗。

  筆者也正致力於另外一本書,希望能對啟發法這門學問,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舊 2013-01-13, 12:37 A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ylkeys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