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早是DEC提出來的CPU概念
這些都是由IBM率先實作出來
性能比同時期最先進的Pentium III快了10倍,AMD那時還在玩K6-III...
intel IA64比AMD64早了整整13年,因為Pentium Pro對16位元有性能不彰問題...
,後來PentiumII是用功耗來換效能,同樣的64向下相容32也會有效能損失問題
當初也是因為效能問題讓intel想完全放棄IA32相容。
CPU獨立匯流排
FSB當初制定時就沒有考慮到未來會往多核領域發展
不管是intel也好還是其他家都把焦點放在南北橋的連結上面
當時intel在開發P4時犯了一個錯誤,把開發伺服器所使用的架構移到桌面上使用
P8架構太新潮,在當時被詬病,但就在10年的今天被AMD拿來用在推土機上。
內建記憶體控制器上,P4一開始力推RamBus成為標準結果失敗
intel內部有說如果CPU內建記憶體控制器,世代交替的過渡時期庫存水平會拉高,
整個產品會失去彈性,以當時的製程你沒辦法塞兩種規格的記憶體控制器到CPU之中
君可以參考當時的GPU有塞SDR/DDR兩種控制器,但是DIE的單位面積與發熱量都是挑戰製程極限
更何況AMD當初開發K8也遇到不少挫折,本來是要拿K8(S754)跟P4 CG對決,
因為記憶體控制器的問題把產品延後將近一年上市,只好規劃'巴頓'用舊的K7核心繼續撐。
當初AMD是想直接拿完整版的K8(威尼斯但是S754的腳位)出來戰intel第三代P4
誰知道S754不僅搞不定DDR400雙通,連DDR400單通都有問題,
單通插多條會抓不到不然就是崩潰,最後不得已只好降成DDR333...
從S754研發到成熟的S939出現一共又花了4年的時間(2001~2005),
intel也完成Core架構的研發(先加大快取,拉FSB...等DDR3出現在內建MC)
AMD也從研發AM2中再次嘗到苦頭... 不能相容舊的產品,
還有DDR2控制器容易崩潰的問題(又是用除頻降時脈...直到K10才解決記憶體控制問題)
但那時K8的老舊核心也力不從心了...
你一次全部弄到好要花多少力氣? 產品出來賣太貴還會被幹譙(貴!?...那我買intel的好了)
要馬肥但又不給馬吃草,是要生出怎麼樣的產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