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BA%E5%90%8D%29連橫 wiki
連震東的爸爸?連戰的阿公?連勝文的祖公?
.
.
.
在台灣日治時期中期,由於台灣人民的自覺,抵制阿片(即鴉片)逐漸有成,吸食者顯著減少,因此阿片的專賣的收入也就跟著減少。當時台灣阿片的進口是由三井物產所株式會社獨佔。由於吸食者減少,台灣總督府在1929年1月頒佈「改正鴉片令(按:當為「改正阿片令」)」(陳明道 2003)。
這項法令頒佈之後,引起全台有識之士的憤怒。然而,
連橫卻於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御用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民間俗稱《阿片有益論》或《鴉片有益論》)辯稱鴉片有益的意見書,其中最令人不齒的言論有:「台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散也 …… 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此篇論稱「鴉片不僅無害,甚至還被稱為長壽膏,是有益的」的文章一經發表後,「全台輿論譁然,蓋當時台胞方藉鴉片特許問題,義正辭嚴,以與日本統治當局奮戰,驟見此文為虎作倀,都怒不可遏。連橫頓成眾矢之的」(林元輝 1998,12)。
連橫如此媚日之舉,連當時的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都看不下去了。3月6日,林獻堂在日記上這樣寫著:
「 3日(按:應是2日)連雅堂曾在《台日》報上發表一篇,說荷蘭時代阿片即入台灣,當時我先民移殖於台灣也,台灣有一種瘴癘之氣,觸者輒死,若吸阿片者則不死,台灣得以開闢至於今日之盛,皆阿片之力也。故吸阿片者為勤勞也,非懶惰也;為進取也,非退步也。末云僅發給新特許二萬五千人,又何議論沸騰若是?昨日槐庭來書,痛罵其無恥、無氣節,一味巴結趨媚,請余與幼春、錫祺商量,將他除櫟社社員之名義。余四時餘往商之幼春,他亦表贊成。(引自李筱峰 2003) 」
因此,台中詩社櫟社隨即集會開除連雅堂會籍,使他連帶和兒子連震東遭林獻堂一派人士疏離,父子兩人只好先後到《昭和新報》任職。陳明道(2003)也認為,「此種
鴉片有益論,成
為連雅堂一生的污點。」
逝於上海
由於在台北幾乎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和連橫交往,他於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別人家中,「不復與北人士相聞問」。
由於在台灣已經無法立足,連橫籌謀讓獨子連震東去中國大陸尋求出路。該年4月,連震東即帶著連雅堂的八行書,前往中國投靠民國初的參議院議長張繼(陳柔縉 1999)。
兩年後,連雅堂覺得台灣「不可一日居」,獨子又已在中國大陸落腳,才移居上海(陳柔縉 1999)。1936年,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返臺,墓園位於今新北市泰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