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trel 
				以外人的眼光去看 
那個家庭就是一個單位 
都更區域內的每一個單位都承受3∼4年的不方便 
而換得新的房子(有形價值)、新的社區(無形價值) 
也許這3∼4年內老伯伯死了 
在他看來,他只有承受3∼4年的不方便,卻沒有享受到都更後的好處 
但是,外人的眼光是一個單位去看,老伯伯的孩子(繼承人),還是享受到了 
所以他們家那一個單位並沒有吃虧,跟大家都一樣 
 
如果要滿足到每個人的「心理需求」 
「進步」、「更新」恐怕遙遙無期 
也許等個十幾年,7X歲的老伯伯死了 
他們家終於同意都更了 
但突然,又迸出某一家說,他家小妹妹得了絕症,人生剩下十年 
小妹妹希望死前能夠保有老家記憶 
所以拒絕都更....請問,都更何時來? 
 
當然我要重申: 
我現在不討論「多數決」這件事公義與否 
我只想討論,拒絕都更戶反抗的潛意識問題 
所以請不要放大絕說:就是不爽都更!就是不該多數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