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U在發布的初期,主要搭配的晶片組是功能比較完整的A75晶片組,功能齊全的A75讓使用者在組裝的時候可以有更多的擴充彈性,
通常也都是由A75晶片組來負責較hi-end產品的部分,但其實AMD同時也發表了A55,藉由縮減功能來分割不同的產品區間,
不意外地的便是負責較便宜的裝機入門主版,至於兩者的具體差別下面的結構圖應該可以說明兩者的不同。
可以看到A55與A75主要的差別在於SATA 3/6 Gbps與USB3.0的支援與否及2.0的數量,
對於大部分還在使用機械式硬碟的使用者來說,SATA 6GBPS自然便不是大家關切的功能。
但是USB3.0的功能,隨著周邊及機殼支援增加,USB3.0似乎開始有些需求。
如果要在A55上面使用USB3.0的功能,似乎就只能額外添購,或是倚賴版卡商在LAYOUT中增加第三方晶片的設計了。
而這次要分享的華碩F1A55-V,是華碩A55系列中可說是最高階的板子,便是透過上述的方式來增加USB3.0的支援,讓A55的實用性更高了一些。
接下來便是一系列的開箱、BIOS介紹,以及效能測試來簡單分享一下這片版子的諸元。
產品外包裝:新的黑色系外盒。
產品特色:除了ASUS自家的獨門技術以外,也將這片A55的過人之處USB3.0標示出來。
產品附件一覽:
主版本體一覽:其實眼尖的話不難看出其實是與自家的A75主版共用大部分的LAYOUT,雖然是入門A55晶片組但整體也還是有達到中階主版的標準了。
背板I/O一覽:該有的都到齊了,不過受限於A55 USB2.0只有10組,比A75少了4組,因此背板USB數量沒有A75的多。藍色的即為USB3.0。
供電區:藍色散熱片下為4+2相設計,採8PIN EPS輸入,對於功耗最高的A8-3850再加上超頻也算行有餘力。
插槽配置:對於PCI插槽的處理,AMD還是選擇用了原生的方法將其延壽。
晶片一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USB3.0採用ASMEDIA ASM1042來提供。
南橋周邊I/O:藍色SATA正是代表SATA3Gbps。
另一處共用PCB layout的痕跡:USB3.0 19pin的空焊處。
A55 FCH真身:11年25周製造。
簡單的開箱介紹以後簡單的介紹一下BIOS。
EZMODE:其實我認為ASUS的介面應該是最好看的XD
Advanced Mode主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