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Crazynut
三手煙的問題,在我看來是有點可笑的。
我在網路上查來查去,查不到半點相關數據,也許是我不夠專業吧(?),煩請「專業」的朋友不吝提供。
以我個人淺薄的化學常識來看,擔心三手煙的影響,還不如擔心女友或老婆身上的香水味(以化學人看那也是毒),衣櫃、衣櫥衣服上沾的樟腦味(奈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芳香劑…etc。
|
http://cehp.niehs.nih.gov/article/f...9%2Fehp.1193c14
1991年, 首次發現吸煙者居所內的灰塵被尼古丁污染。隨後, 2004年, 在非吸煙者的居所以及母親曾於三個月前吸煙的居所內, 灰塵中的尼古丁被量化。在二手煙暴露量最高、且母親在孩子附近吸煙的居所中, 起居室內灰塵中尼古丁的平均值為64.0 μg/m2, 而嬰兒臥室內則為15.8 μg/m2。起居室及嬰兒臥室的物體表面覆蓋的尼古丁平均值分別為73.05 μg/m2及56.26 μg/m2。同一項研究還顯示, 即使吸煙者曾試圖減少其子女與煙霧的接觸, 其居所內的灰塵和物體表面還是遭到污染, 只是程度較輕。然而, 在從未暴露於煙草煙霧的居所內, 灰塵和物體表面均未發現尼古丁。
2008年, 報導了車輛的類似發現。78輛車主在車內吸煙的車中, 大量的尼古丁在灰塵中(平均值19.51 μg/g)和儀表盤上(平均值8.61 μg/m2)檢出, 遠遠超出20輛非吸煙者車內灰塵(平均值3.37 μg/g)和儀表盤(平均值0.06 μg/m2)的檢出值。八名吸煙者至少在其車中禁煙了12個月。儘管如此, 他們的車還是遭到尼古丁的污染(灰塵的平均值為11.61 μg/g, 儀表盤為5.09 μg/m2)。然而, 作者們指出, 這些車輛可能被車外進入的煙霧污染, 而且可能車內並非100%時間都禁煙。
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 吸煙者搬出他們的居所後, 三手煙仍殘留在屋內, 即使房屋被空置兩個月並且為迎接新住戶進行了整理, 甚至更換了新地毯、刷了新塗料, 情況還是如此。與此同時, 其它線路的研究確定, 一些煙霧化合物吸附在物體表面,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釋放到空氣中, 使得吸煙者在抽完煙後, 煙草的有毒物質仍能長時間殘留。 「三手煙」這一專有名詞第一次在出版物****現是在2006年。但是, 它廣為人知還是在2009年哈佛醫學院兒科副教授Jonathan Winickoff及其同事在《兒科》(Pediatric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使用了這個名稱之後。他們在論文中報告, 65.2%的非吸煙者和43.3%的吸煙者相信三手煙會危害兒童的健康, 並且單憑此種認?, 他們就在家中實施禁煙。作者也寫道, 強調三手煙對兒童健康的潛在危害對督促家長不在子女周圍吸煙是十分重要的。
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環境能源技術處室內環境部的化學家Mohamad Sleiman及其同事報告, 吸附在物體表面的尼古丁與亞硝酸——一種在車輛廢氣中發現、並由通風不暢的燃氣爐及點燃的煙草產生的空氣污染物質——發生反應, 形成煙草特有亞硝胺(tobacco-specific nitrosamines, TSNAs), 包括1-(N-甲基-N-亞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醛(NNA)、4-(N-甲基亞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以及N-亞硝基降煙鹼(NNN), 至此, 研究出現了新進展。有跡象表明NNA具有致突變性。NNK和NNN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歸為人類致癌物質, 被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歸為可合理視為人類致癌物質。
隨後, 2010年Sleiman等人報告, 另一種室內空氣污染物臭氧與二手煙中約50種化合物發生反應, 產生小於100納米的超細顆粒, 這些微粒的成分仍不詳。他們認為這些超細顆粒的影響根據它們的成分和特點各異, 但是它們的微小體積可能會促進它們的攝入以及在體內的分佈, 從而抵達潛在敏感的目標部位, 包括骨髓、淋巴結、脾、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
Sleiman等人還推測, 這些超細顆粒能夠積附於物體表面, 隨後再次釋放、懸浮於空氣中。同年, 另一組研究人員提供了首組初步量化數據, 數據顯示雖然空氣中的濃度比二手煙中的濃度低100倍, 這些微粒確實會這樣作用。
至2010年下半年, 「三手煙」成為專有名稱後, 研究人員著手使用『3Rs'定義三手煙現象:「三手煙由煙草煙霧中殘留的污染物質構成, 包括抽煙後殘留(remain)在物體表面及灰塵中的污染物質, 重新釋放(re-emitted)為氣體形式的污染物質, 或者與環境中的氧化劑和其它化合物發生反應(react)而產生的次生污染物質。」Sleiman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