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烤全羊
ok!我不知道為何台北要學高雄一樣計費方式,各國捷運原本就不是依靠票收來回收的,靠的是附業經營與聯合開發,高捷是原先可行性評估根本就有問題,不管是財務收支還是運量預估。如果要繼續擴張捷運路網,ok,請提出實質的財務可行性評估報告,不然要擴張路網是得不到中央政府補助的,硬要蓋也可以,100%自費,不管是高雄還是台北,標準都一樣。台北的捷運路網,靠的是捷運基金、聯合開發以及實際營運績效堆出來的。你以為台北真什麼捷運都可以蓋嗎?你知道有多少條因為環評、財務等因素,其實胎死腹中,更別說一些騙選票的路線。
現在高捷之所以路網無法延續,關鍵因素就是財務評估做不出來,加上廠商放著手上的聯開權益不動,一心就是想把爛攤子丟給政府接,反正工程款已經拿到了,包商也賺夠了。高捷路網做的起來才有鬼。
高捷路網不擴張,除了財務因素外,看淡高雄發展潛力也是因素之一,覺得投資下去...
|
烤全羊兄
台北捷運去年慶祝破40億人數
簡單算,每人算25元頂多1000億的收入
台北捷運花了十幾年,也不過票箱收入累積到1000億附近
相對於一開始的4-5000億建設經費+ 後續的文湖線延伸的幾百億+...
這1000億連十幾年來的利息都不夠,更不用說營運維護折舊等支出
你認為有哪一種算法,會比高雄捷運賠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