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almon Sushi
恩 確實是能簡化健保的作業
不過據我所了解 現在有些軟體能做到自動分析藥物的副作用, 交互反應和contraindications
臨床經驗當然還是要有 所以我才說是輔助分析 要不然大家都拿自己的lab values上網查google就好了
至於病歷 電子化的好處是能同時整合lab tests, imaging tests. 用起來真的會方面很多
|
你說的理論上電腦都做得到
但很多醫院都只做到查詢,例如你說的藥物查詢,比較進步的,就是拿個RFID讀取機去讀藥袋的tag,然後電腦上面顯示藥物的名稱、用途、照片等等
藥物副作用、交互反應,那個會做在醫令系統,當醫師開order的時候,如果醫師放的藥物會跟某些藥物產生作用,會提醒醫師這樣,當然你要硬開也可以,只是系統也會記錄
(不過通常醫院會把常用的藥物,做成一些類似巨集的東西,直接用滑鼠點就是一組,不需要一個藥物一個藥物的點或是打字)
通常以上的,要在大醫院才比較容易見到,不然就是某些醫院有,某些醫院沒有這樣
當然系統做得到是做得到,可是醫院要不要用,醫療人員要不要用,那是另一回事
至於資料交換的部分,先講院內,電腦當然做得到交換,很多醫院也都能夠在電腦上面同時查詢各種檢驗檢查結果
不過你講醫療影像,那要分影像本身和判讀報告,如果要看影像,那通常還是得用專用螢幕,而且PACS系統廠商會綁,你想要在院內交換,那會是一點小麻煩(我說小麻煩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能跟廠商談好,院內又有人力和硬體資源,那就不是太麻煩),判讀報告還比較簡單點
因此如果是講到貴重儀器的檢查報告,也會有以上的類似問題,在此不贅述
如果講院外交換,那又是另外一回事,講院外你就要講是同一家醫院不同地點,還是不同醫院不同地點
前者你有辦法搞定醫療人員,你就能做,後者就要有政府去推,原因就是因為有法規、醫療資訊標準、還有萬惡的健保,很多,我說不完
所以以上故事很多,我也沒辦法一次講完,我也都是大概隨便講講,想到啥就寫甚麼,如果感覺東拉西扯,那就先說聲抱歉,因為真的太多又太複雜的事情,應該寫個台灣醫療資訊史的東西來說,但想想我既沒那個資格又沒時間,算了
我只能說醫療電子化如你所說的,電腦其實都做得到,但是有很多不是電腦技術的問題,所以你在醫院看不到這麼先進的東西
對醫療資訊化很有興趣的朋友,以下是應該看看的東西,但請記得,衛生署講的,請打五折去看
http://emr.doh.gov.tw/emr/allowance100.aspx
http://image.doh.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