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razynut
我相信這是真的。在很久以前我就覺得,人類的技術早就可以做得到高度自動化作業了。
留下5%的管理監控人員、10%的巡檢維修…即使這些人高素質須用兩倍薪水,即使新機台多耗用50%的成本,最後老闆還是淨賺20%。
我相信應該有個防波堤在阻止這件事情發生。一旦這個防波堤消失了,那就是勞工的末日。
這個遲早都會發生的事情,值得憂心人口老化嚷嚷叫人猛生的朋友們仔細想想。
|
我不知道那位先生是不是做這個行業的人,
但我待在這個行業,沒看過有人真的做全自動,因為這根本不可能。
舉例來說,代工中DIP(手插件)人力消耗最大,
台灣一條30個人左右的DIP產線,24小時輪班含主管,
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一年工資大約1000萬,(某公司的半自主流線成本)
假設全自動化設備導入,
投資設備都是設定「5年回收」,這之間沒回本就是虧錢,5年後設備攤平。
全自動化要配置至少4位工程師撰寫程式讓自動化設備運作(早晚12小時輪班責任制...)
6位作業員(8小時輪三班,配合換線、餵料、補料...)
再一個現場主管,
全自動化能省下幾個人?
最多20人,
我已經用很凹的方式砍人算預算了,實際根本不可能。
以1000萬成本平均算頂多省下600萬。
5年頂多省3000萬,就當自動化設備都不用成本,不吃電還有任何耗材。
只要全自動化能低於3000萬,用機器人的產線就有賺。
但可能嗎?
更別說大陸成本不到台灣人力的一半,用1500萬打造全自動化的產線?
電子產業不是食品業,可以做到完全無人化量產。
電子產業的產品更新太快,一個新機種就可以讓自動化設備的工程師玩死。
更別說良率問題。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參加過設備展?
DIP自動插件的設備很早就有了,那為甚麼台灣還是沒有大量導入?
1.目前為止都不夠可靠。(不一定是設備問題,供應料商也有問題)
2.成本太高。
3.找不到夠便宜的工程師去運作全自動化設備(維護又是一回事了)。
全自動講講很容易,但實際去問看看現場的工程師,真的要搞全自動有沒有搞頭?
再說一個人力為什麼沒辦法被目前的機器人淘汰的理由,
度小月訂單沒得排,有空窗的時候怎辦?
設備買了閒置就是高昂的成本,而雇用員工可以放「無薪假」。
台灣的代工業早就壓縮到極限,不是沒有聰明人想過做全自動,
不是只有郭董是聰明人,
「機器人取代人工腳步開始加快。」
在我看來這句話宣示意味比較濃厚。
這篇就回到這,懶得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