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dsmt
不管藝術和科學如何相輔相成(我從來沒說過藝術不重要),但這其中的差別是,藝術是依附在科學上的,沒有顏料就沒有繪畫、沒有文字就沒詩詞、沒有攝影器材就沒有電影........
這是本質上的差異,而非不能比。這關係就像食物和調味料,難道你要說食物和調味料重要程度不能比嗎?但動物吃東西不加調味料不也是津津有味?
|
以藝術創作為
本質的物品來說 . 若該藝術品使用了科技生產物為其表現材料或工具
如 . 繪畫創作中使用了科技顏料與畫布 . 電影製作時使用了科技攝影器材 (朱銘 用電動工具雕不鏽鋼)
則那些科技工具與材料則為藝術品的表現
型式
藝術物的內裡
本質與表現
型式 . 是為
依存關係 .....
這種關係不叫
依附
本質需要型式的存在 . 才得已彰顯
型式需要本質的存在 . 才有所構成
所以我們看人看心 . 賞文賞境
看繪畫或電影 . 會嘗試與創作者交流 (或稱作模擬創作者的精神思維)
以及攝影愛好者常云的 : 看攝影作品得看鏡頭後面的那顆腦袋 .......
超越型式表象
總之 . 藝術創作品中 . 科學從來就不是主角 . 也不是內涵 .....
如非 . 藝術依附在科學上 . 那還能叫藝術創作 ??
另 ~
1. 藝術創作必然需要型式 . 所以將受制於型式 . 或發現更好的創作精神 . 以突破自我
2. 創作初衷可改變 (質變) . 創作型式可更換 (不好用 . 就換另一種材料與工具)
引用:
作者Raziel
如果可以靠過度練習而取得高分的智力測驗成績, 真的具有客觀正確評量的功能嗎?
|
不具有 ..... (藉引言抒發一些)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勤能補拙
如 Crazynut 網兄前述的 ~ 貝多芬 修改樂稿達8~13次之多 (創作中不可避免的動作) . 不算天才
儘管如此 . 他的創作一樣在最高階的音樂殿堂中響亮 . 與天才音樂家齊名 . 甚至超越
學習 . 也是這麼一回事
即使是庸才 . 只要他肯學 . 努力不懈的學 . 即將享有天才的能力 +
學習經歷與體會的細膩
在講授所學之時才能說得明晰 . 甚至帶有情感
因其所獲得的知識不是一蹴可及信手捻來的 .... 是要到處碰撞去吃苦的
而天才 . 若是怠惰不學 . 將會連庸才都不如
我這裡就有一位自小被教育部列管的數學天才 . 遭家人放棄驅逐出去
以自己的天份為傲 . 而看不起學門之下的普及教育 (教育庸才與凡才為英才之地)
成天玩一些數學的小把戲唬人以得贊賞與滿足
不曉得通過學門 . 方能找到自我天份的應用 + 提升之地
現在是連吃飯都有問題 . 失業期以10年為單位計算 .... 或者說 . 從來就沒失業過 . 因為沒就業過
另一個又是數學天才 . 活得比較幸運 .... 一樣不用工作
挨不住經濟壓力與家人的苛責 . 早早上吊自砍帳號去了
留下父母妻兒 .... 不知道是誰解脫了誰 ??
我不認為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 . 況且他們懷有天份贏在起跑點 . 自然獲得比凡庸之才更多的關愛眼神
那凡庸之人天份輸給天才 . 是否該要求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幫助他們 ??
龜兔賽跑 + 烏龜的跑道比兔子的長 ............
良石得經琢磨雕刻後 . 方能成美玉
人類是非常仰賴學習的物種 . 學習的重要性總是優先於天資
天不天才 <= 我不會特別專注於此 . 我欣賞英才高過於天才 . 更厭惡英才被當成凡庸之才 + 凡庸之才自認為天才 + 不努力管它什麼才
天份能力的差別 . 並不決定著日後能力的高下 .... 天才要成英才 . 方是有用
引用:
作者nawtequalizer
還有一個講到爛的例子,現在的Apple是用絕對優勢的硬體(科技)來賺錢的嗎? 還是靠獨特的美感以及人機介面讓人發自內心的掏錢購買? 我想認為單純靠硬體的人應該不多。當然,人機介面需要適當的硬體配合,才能表現出更適合人們直覺使用機器的方法,但純粹的硬體,若沒有適當的介面,也只是一個實驗室才能使用的產品,
我覺得,若科技無法推廣到一般人們可以接受,那還不能稱得上進步,當然,這個科技的確很有可能是下一個人類進步的關鍵,但良馬需要伯樂,好的科技更需要適當的介面(美學的範疇?)來讓人們可以接受,否則也只是曲高和寡。如同觸控螢幕已經在市場上應用非常久了,但大部分的調查都指出若不是Apple的iOS介面導入觸控,以前觸控的應用仍有較高的學習時間。
|
那叫
人因工程學 . 有本書以此為名 . 記得是大學讀本 . 您可以找來看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95%88%E5%AD%A6
凡屬人創造之物 . 由人身開始出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 必須返回人身才有意義
不論是語言 . 宗教 . 道德 . 倫理 . 法律 ..... 流行3C品亦然
美學論Apple . 我認為太牽強了些
獷誥 . 行銷 . 群體對流行物的
嚮往情懷 <= 很可能高估了流行3C品及名牌物的價值
不知道那種嚮往叫作
群性(如盲目一窩蜂及同儕認同) +
個人趣味(如新奇感或操作愉悅感)[/COLOR] ...... 錯認為藝術或美感的領略
好的感覺不一定是所謂的美感 ....
以上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