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razynut
唉呀都別吵了。我很喜愛貝多芬,也很重視科學發展。
其實貝多芬不算天才,前幾年讀到一則報導,說研究他的樂稿發現他曾修改了八次還是十三次之多。我個人覺得他比較像杜甫。
真正尤如李白那樣的天才人物,是莫札特。
天才在他的領域裡如魚得水。不過他得犧牲掉很多其他方面的東西,例如莫札特,一般都同意他其實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也沒有經濟觀念,可他的音樂卻美的令人動容。
科學家也別笑別人,沈溺科學研究不曉世事的人也是有的。
我們一般庸材,還是不要太偏吧。
話說回來,我個人覺得臺灣兩者俱欠,既不知道貝多芬(誰來著),也不重視科學發展,只有被笑的份沒有笑別人的餘地。
>奧黛麗赫本不過是個演員而已。
這句話看著總覺得有點兒眼熟……噢在柏陽的雜文裡曾寫到:如果海明威生在中國,「不過是個寫書的而已」。柏老成書約在1960∼70年,可見半個世紀我們的風氣始終如一啊
|
我很贊同你說的,
藝術與科學本來就不相違背,可以相輔相成,
只不過人的私心卻把他變成相互比較成就的技能。
若只有科學,從工業時代之後,我覺得人們似乎發現倒純粹追求技術很有可能造就更多的希特勒,
純粹追求藝術,人們可能又將重新面對中古世紀黑暗時期的那種困惑。
我知道這個舉例不是很好,
還有一個講到爛的例子,現在的Apple是用絕對優勢的硬體(科技)來賺錢的嗎? 還是靠獨特的美感以及人機介面讓人發自內心的掏錢購買? 我想認為單純靠硬體的人應該不多。當然,人機介面需要適當的硬體配合,才能表現出更適合人們直覺使用機器的方法,但純粹的硬體,若沒有適當的介面,也只是一個實驗室才能使用的產品,
我覺得,若科技無法推廣到一般人們可以接受,那還不能稱得上進步,當然,這個科技的確很有可能是下一個人類進步的關鍵,但良馬需要伯樂,好的科技更需要適當的介面(美學的範疇?)來讓人們可以接受,否則也只是曲高和寡。如同觸控螢幕已經在市場上應用非常久了,但大部分的調查都指出若不是Apple的iOS介面導入觸控,以前觸控的應用仍有較高的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