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個人感覺不知是否有誤
謹供參考
個人覺得本片有日本舊武士片的味道
片中的關羽就如同老日本電影裡的浪人武士一樣
連武打場面的配樂都有那舊武士片的氣氛
至於能否接受關公變浪人
那就看各人了
以下為雷區
全片看完
雖說導演一開始說明電影內容是寫"義"
並以"義"為羊我二字所疊成
而讓曹操對關羽下了個評語
"他本是一匹狼 卻天生一付羊的心腸"
註定他在亂世裡的悲劇命運無法避免
但我認為導演寫"義"寫得較不明確
反而是"意識型態"對人們的影響描述較多
比如說
片中曹操表現的就像是一位"為國為民"的霸者
而不是傳統篡國的白臉人物
漢獻帝也不是傳統那種活在曹操陰影底下的惶惶不可終日
他也有自我的主張與想法
在片中更是主導殺關羽的要角
都說明了後人們因受歷史主流形成的"意識型態"影響
醜化也簡化了部分歷史人物
而未曾公平站在歷史人物立場著眼
此外
片中虛構的其他角色也反覆強調這點
曹魏的官員百姓認為他們才是正義的一方
如片中的王植是位正直愛民的角色(與演義裡有異)
只因為關羽並非魏營人員就直認為他是個殺人魔頭
死前還想辦法引開關羽就怕他進城遷怒無辜
而城內百姓也皆認關羽為魔頭
反而沒想到所認為的好人曹操會為了收攏關羽而下令屠城(雖然後來收回)
又比如綺蘭這一虛構角色
直接根深蒂固的認為劉備才是正義的一方
無論關羽救了她多少次
一懷疑他可能投靠曹操
刀子就毅然的直捅關羽
在片中那群曾和關羽一起併肩作戰的江湖人物
亦復如是
雖然終於明白正義只是各方好漢舉旗裂地封侯的藉口
老百姓永遠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後卻仍深陷所謂的"皇命就是天命"的意識型態裡無法自拔
就連主角關羽也是相同
在片尾看得出來
關羽原來"意識型態"的心在經歷多次曹操的說服與交心及親眼所見事實後有了動搖
所以才會引起綺蘭的殺機
若不是獻帝的伏兵壞事
或許關羽就轉入曹營也說不定(當然電影不會這樣演)
以上諸例還供各位參考
__________________
評令狐沖詩二首:
笑看人間山川景,
傲放凌霄風骨清。
江山盡係陳年釀,
湖心扁舟獨酩酊。
笑攬蒼生萬里情,
傲懷霜劍寄浮名。
江湖醉看千秋月,
湖上高歌入夜聲。
哪首更符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