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NVIDIA發表了GTX 2系列的中高階產品線之後,你會發現如GTX 260這種首波主打的產品都已經停產了,但市場上一千元到兩千元這個部份還是一直在用8400系列為入門產品,這是因為產品的銜接速度早就已經開始有了差異化,特別是在入門顯卡的產品線讓GT220風光了滿長的一段時間;這類型的顯卡週期壽命可從7300GT、8400GS這種長青卡看的出來,GT220也亦同。但這種產品往往才是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客群所青睞的,基本裝機如果不是內顯的話,最少得來上一張。但這次NVIDIA的5系列上場,一口氣就把中高階產品都端出來了,過沒多久,現在也開始讓GT220加速它被終結的命運。

卡本身其實沒有甚麼爆點存在,或者是比較特殊的裝置,2000元以下要的就是實用,因此卡為半高規格,且提供短檔板以方便塞入HTPC之類的機殼內。
才剛眼角泛著淚光不捨的送走了GTX590,這個擁有著頂天效能的顯卡;再來在主機板上迎接我的,卻沒想到是最最入門的GT520,這種感覺真的好像我打開車庫門之後,在原本藍寶基尼蠻牛的位置改停了一台馬曲一樣,所以說人的胃口真的是被養大跟寵壞的,套句食神內的台詞:為什麼要讓我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我以後吃不到怎麼辦啊啊啊啊!!好吧,你一定會說,幹嘛不自己去買張來用呢?其實小弟並不算是個重度遊戲玩家,自己的電腦也才升級到GTX460沒多久而已,對於應付魔獸跟星海也夠了,勉強稱得上是個小小宅。但是為了讓自己的私慾廣大無緣接觸到這種新產品的朋友也能吸收一下新知,所以測試平台上的卡,永遠不會超過一個月就會被換掉了。
這次5系列入門卡更新是有其指標性意義的,也就是正式宣告DX11走入尋常老百姓家中的時代來臨了。關於這一點,兩家的動作可說是不約而同,GT520要對上的就是HD 6450,DX11 Ready,是其主要的賣點,而且同時INTEL的山地橋CPU所搭的內顯,也同樣支援起DX11。寫到這裡,不禁停筆想想,這類型顯卡的買家,會拿來真的玩DX11的遊戲嗎?Tessellation的運算,這種等級的顯卡做得到嗎?等等諸如此類的問號在還沒開始把玩之前不斷的發出,所以即使明知道兩家公司都不會把遊戲當作主打,我還是決定要來測試些DX11的遊戲來看看到底跑不跑得動呢?另外這次的測試,正逢微軟IE9問世,微軟為強調支援GPU硬體加速,提升瀏覽器效能,知道大家都愛測試,還做了些線上的測試程式,剛好這也屬於入門顯卡的基本功,所以我也加入了瀏覽器的測試部分,由於590已經歸還,不知道590或者6990之類的顯卡會跑出甚麼樣犯規的分數,就有待大家一起分享了。

我想不管是哪一家的GT520,真要介紹用料的話也就只有用上了PWM以及固態電容。

如果不貼貼紙,背面也沒有任何識別方式的話,老實說乍看之下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分別兩張卡…lol。

D-SUB採用轉接頭方式,HDMI以及DVI都具備。

這一點跟HD 64540看起來是一模一樣。

接著,同時是平台也是競爭者之一的H67,請到了技嘉的H67MA-UD2H來擔綱,正好還沒用過H67可以順便體驗一下。

最近”ES門”事件算是繼車模獸獸豔照門之後最夯的話題,所以這個是要正一下視聽啦,不過我內心的OS還是…問題不在ES不ES,小弟也常買ES回來用,不為什麼而是因為便宜,我收集了很多顆的CPU其實都是好的,根本操不壞,爛掉的都是周邊要不然就是腳位大改款而EOL,但是那個販售手法太糟糕了XDD,要嘛就明講,我想那個使用者還不會有此反應,反正有人要便宜有人要保固,就這麼簡單而已∼

H67上面的I/O擺設,有點不一樣的地方是PS/2接頭被擺在下方了,應該是考量現在還在接PS/2的人少,把USB擺上方也比較好插拔。

CPU的PWM很夠力的給了10+2相,也說明了要玩CPU超頻,H67也是個咖。

考慮到HTPC空間規劃,全SATA Port方向皆朝上,白色兩port就是ICH10R的INTEL SATA 3.0。

取消了PCI,這張版也沒多餘的空間可用轉接晶片把PCI拉出來,有舊的PCI慢速周邊的玩家可能就沒辦法上這張版了,但也因此兩根PCIe x 16/4倒是給了如果有機會使用這張版再加上SLI或者是CFX的玩家…如果的話啦,我想應該沒有人會指名有帶內顯的板再加上SLI或CFX..lol。
測試平台配置
處理器: Corei5-2500
主機板: 技嘉H67MA-UD2H
硬碟: INTEL X25M-80GB
記憶體: OCZ3G1333LV4GB
顯卡: INTEL HD 3000/NVIDIA GT520/AMD HD6450
作業系統:Windows 7 64位旗艦版
測試內容
IE 瀏覽器/Firefox瀏覽器 GPU運算測試
3DMARK06 (DX9)
SF4 (DX10)
Lost Planet 2 (DX11)
DIRT 2 (DX11)
測試的解析度設定因各軟體而有所不同,同時我跑了幾次LP2及DIRT2在INTEL內顯上,我發現即使INTEL強調它的性能比起以往已非吳下阿蒙,但真的提刀上陣的時候,還是不夠用,同樣的解析度下(1280x800),兩張獨顯的表現都來的順暢多,因此INTEL的顯示就只參加瀏覽器的測試。

開始前先來介紹一下這次新加入的測試,或許各位已經看過這微軟自家的****了,但很明顯,一些如小弟這般出走多年,IE長蜘蛛網的人可能就完全不知道IE出到9了,而且多了殺小功能完全狀況外,IE算來從6開始就一路被罵,是因為不知道改進,改版卻又生出更多的問題。那麼這次針對瀏覽速度上首度支援了GPU運算,而且還提供了測試網頁,讓大家可以用不同的瀏覽器來比較,老實說用慣了火狐還真的…”回不來了”—摘自犀牛人妻。不過為了測試我還是願意嘗試一下微軟這次有甚麼新奇好玩的?

提供了一個以前就有類似畫面的螢幕保護程式的擬真水族箱,不過重點在於同時放下一千隻魚之後,瀏覽器會不會慢的像龜爬呢?以往這些物件,每一個都需要CPU的即時運算,而這次IE提供的是全新的JAVA引擎、HTML 5以及支援GPU加速,讓這些物件的運算改由GPU來執行,提升CPU使用效率,也讓瀏覽器不會因此而掛點。
網址在此:http://ie.microsoft.com/testdrive/Performance/FishIETank/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