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bxxl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新竹/台北
文章: 652
轉貼另一篇, 用地的正當作法

http://www.wretch.cc/blog/chinyiwu/26214233
根留台灣 產業用地取得的新時代作法

低廉的土地成本、勞動力與環境成本外部化作為引商投資發展經濟的手段到底是否適宜,在台灣不斷掙扎摸索轉型的過程中終於浮上台面。這個陣痛顯然是巨大的,台灣各界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早就將此道深刻地內化,若無怪手挖稻這樣高張力的畫面出現,很難讓人意識到此根深蒂固的發展模式是否該如改版升級。台灣基於計畫經濟與中央集權的政經歷史背景,引商用地取得的區位適宜性考量從來都是開發者本身出發而非基於地域本身的特性。要翻轉看似輕描淡寫的「非基於地域本身的特性」有幾個關鍵對於當前的台灣是個巨大而嚴肅的課題。

首先必須被確立不可侵犯的是對於人民財產權的保障。引商開發取得用地的直接受惠者是企業本身,企業經營過程提供的就業機會與稅收是間接產生,以公共利益之名實過牽強。若用地取得必須要基於自由意願與市價購買,將迫使主其事的地方政府改變縣縣鄉鄉都要有科技園區的劃大餅習慣,也一定程度嚇阻假用地取得之名行土地變更炒作之實。

因用地取得必須用市價與基於地主的自由意願,所以不可能是某日某企業走到縣市首長面前提出投資意願,首長馬上就做出圈地的承諾,而是縣市首長必須要有長遠的規劃,面對到底要怎麼處理產業用地的問題。為了在政治上取得購地儲備的可行性,購地的正當性就可以變成地方政治辯論的內容,引商投資的類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基於地方特殊性出發」,例如,農業縣分回歸到以初級的農產品出發,思考新型態的小型加工業與相關加值產業,而中央政府才能據此投資前導性的研發,協助建立基於立地條件的產業鏈結,這才是真正造福庶民生活的基本盤,也不用在重商輕農或重農抑商的問題上打轉。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產業組成的基本結構,在純粹代工型的移出後,可根留台灣的企業對於生活品質要求成為立地條件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強化在公共建設品質的投資與吸引產業落戶可以形成正向循環,也因為這樣新的產業形態,產業用地的需求不再是動則數十數百公頃的大工業區,而是小而美,可與在地的住宅、農業與環境和諧並存,地方自治也才能夠逐步進入地方財政永續經營的正軌。

這十多年來許多台商逐低廉土地與勞工的水草繞著地球跑,我們自己與身邊的親友都不乏從上一代到下一代被持續捲進這個發展模式。除此之外難道沒有立足台灣安居樂業的其他可能性?
舊 2010-08-04, 10:33 PM #16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xxl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