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我就要說一下了。我覺的現在務農。
水果類:除非是一些被抄作起來的。""當地""草莓 之類的
否則農民根本賺不了什麼錢~~~~~~
小弟家裡,原本是務農的。種新世紀。橘子,袖子。還有一些有的沒的。
在台灣還沒加入WTO之前,光一個暑假,兩個月時間。新世紀就可以八十萬入袋。還不算同顆樹上面的黃山莉。
到了冬天 另一邊的 橘子園,每年也差不多30萬入袋。
看起來還算OK啦,但是還沒扣除有時後,要趕時間,要額外請人接種,農藥、肥料的錢,還一些有的沒有的錢。
可是最近幾年。農產品的價錢一直往下掉。因為外來的水果多了,很多賣場都可以買到外國的水果。
但是生產成本,一年比一年高~~~
作為農人也只能說,沒辦法,人家要進口,你也不能不讓人家進口。
後來我記得 有兩年 暑假,新世紀 才30多萬。家父就賭爛了~~~~~
把兩座山,用年租十萬元,租給別人做。我們的山其實不錯,家父投資了 棚子 自動噴藥機 請怪手來整路 前前後後也花了 300萬上下吧。
這兩年,本來租我們山的人和我爸說,都賺不了什麼錢對不想租了。我爸就說,不用錢,你幫我管理就好了。
剩下的橘子園,現在年收不到十萬,我爸說是做身體健康的 哈哈。
還有袖子之類的,和柿子山,也賣掉了,老了做不來,也賣沒錢了。
我們這邊務農的差不多就是這種情況,不只我爸吧。
如果說要看到開BNEZ 手帶勞力士的,農家還是有,就是我們這邊賣草莓的。過年時 1台斤 600公克 沒幾顆可以吃 最高價時 320元吧(路邊的草莓園,有開放自採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