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bonoc
Senior Member
 
bonoc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3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1,495
先賞圖吧


本體含蓋 W(12.6cm)H(25.5)D(18cm) 鋼板1.2mm


開蓋 正面較一代目多了 2顆12cm風扇孔位


另一個角度


與蓋子並排 可看見沖孔面板並不平整 手工製品果然無法跟工廠機器大量生產相比


蓋子下緣內縮2cm,安裝2.5cm厚風扇後,與本體尚有1.5cm深度接合
以金屬摩擦力即可附著,更求穩固可以軟性磁鐵或魔鬼氈固定
面板內側可自行黏貼濾網,且建議自行加黏避震膠條,避免共震噪音及損傷硬碟
不採用螺絲固定是為達到3秒快拆的目的


裝上2顆12cm風扇示意圖,這樣的散熱應該不能說不好了


硬碟上機圖,較一代目多了上緣滑軌,上下包夾超穩固
硬碟置入後很緊,就算把盒子90度翻轉懸空,硬碟還是不動如山,掉不下來
先前還在煩惱要怎麼固定,現在沒這個顧慮了
反倒是插入和抽出時要費些力,真的很緊
但改良後的滑軌因為很費工,讓成本大幅增加,是一大缺憾
還有另一個缺點容後再述


夾式滑軌 + 橡膠輪圈 跟直接以螺絲固定的硬碟架相比
對噪音及保護硬碟有正面作用


滑軌 + 輪圈 近照


與一代目相比,高了快3公分,為了容納2顆12cm風扇需要的面積,做出的改良
附加好處是硬碟間的散熱空間加大,整線空間也更寬裕了
額外訂做的面板,因為沖孔鋼板代工費用高,聽到價錢我嚇一跳
這裡再抱怨一次平整度不佳,不過若不仔細盯著看
整體質感遠優沒面板時露出醜醜的風扇
加裝濾網的實用性算是勉強彌補面板不平整的缺點


拆開面板,露出風扇,
若非極硬派玩家,還是裝上面板比較美觀
至少添加鐵網避免異物捲入以及積塵對硬碟造成的危害



一二代目背後示意圖,原本二代目想加入加深的設計,把線藏住
但反而會讓硬碟太深不好抽取(真的很緊..)所以維持一代與硬碟同深的設計
但sata排線建議使用L型短接頭,減少硬碟SATA接頭折損的風險


最後一張,師傅表示,二代滑軌施工較繁複,1.5mm鋼板施工不易
故改用1.2mm厚鋼板,這是一二代厚度比較圖
實際插上硬碟,強度還是很OK,仍比市售硬碟架強許多,但與一代目比起來爽度大幅下降
我比較喜歡一代目那種"無敵鐵金鋼"的手感

此外,訂製前顧慮的事還是發生了
手工的精度真的不如機械,紅框中可見上下滑軌約有0.8mm誤差(總共約有2~3處)
幸好橡膠輪圈溝槽寬2mm,滑軌的誤差還在溝槽寬度內,並不影響硬碟的固定
另一個缺點是,底部無法做到完整的平整
目前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在底部四角黏貼泡綿腳墊(厚約2mm即可)
除了平穩,減少地磁/濕氣的侵襲,更減少與桌/地面直接接觸時產生的共震以及刮傷

最後是老闆的抱怨..
因為新的滑軌設計,折角變多,施工不易,費工之外,因為滑軌上下緣其實是二片不同的鋼片
上下左右要相互對齊並不容易,還要保持7mm的輪圈間距,老實說我自己也覺得不容易
因為他專門的是餐飲大型器具/平臺,這種1mm以內精度的[玩具]幾乎沒做過
當我抱怨太貴時,他向我解釋這個東西花了他半天的時間
主要是貴在工錢,我才勉強接受

後來他開了個想讓我知難而退的價錢,我沒說什麼就付了
但CP值大降,價格稍微超過原先理想的"單槽150元以內"(不含蓋)
覺得大概沒量產的價值了(也沒什麼人想要了吧 )
還是留著自用吧~

請問諸君~這樣的東西~是否附合你的需求?

以及,售價多少覺得合理?上面提到的缺點是否構成"你不想擁有它"的原因?

謝謝收看拙作...
__________________
只看得見別人在過爽日子嗎?

什麼時候努力讓自己過得爽一點呢?
舊 2009-06-02, 06:39 PM #2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c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