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CINNER
New Member
 
CINNER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8
文章: 5
十八世紀時的火槍的特性如下
1. 沒有膛線:因為技術還不成熟刻不出來,而沒有膛線表是彈丸飛出槍膛時不會旋轉而容易飄,簡單講究是子彈飛的越遠偏的越多打不準
2. 彈頭為鉛:當時的工藝技術薄弱,如果用較硬的材質做彈頭那打不了幾發槍管就報銷了(因為太硬用久了槍管會被磨大了),而也由於彈頭軟常常飛出槍管就變形了導致彈頭飛行軌道會有偏差(現在的都是銅不容易變形)
3. 前膛裝彈:當時還沒發明整顆的子彈,都是再作戰前用紙片一包一包的包好要打時再裝進槍管,不然直接倒進槍管也可以但是一次倒太多火藥會膛炸把自先給掛了。而當時用的是黑火藥(現再拿來放鞭炮的那種)燃燒後會有大量的殘渣,所以每打一發就要用通槍條清槍管所以射速非常慢
綜合以上問題所以當時的火槍相當難用,打得又慢又不准跟弓箭比起來差很多。但是訓練一個合格的弓箭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沒個一兩年辦不到(這還只是合格而已,像是著名的威爾斯長弓兵基本上從小就抱著弓箭睡,而要練成馬上開弓還要有準頭就得像蒙古人一樣天天在馬上生活了),而火槍的訓練時間就很短只要個把月就可以了,而且雖然不准但是打到很痛(基本上穿什麼甲都沒用)而且如果集成人牆一起開火則是威力驚人(以中世紀的標準而言),所以火槍就這麼般上檯面(順便一提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配備火器作戰的就是明朝京城三大營的神機營)。所以當時雙方打仗都是排成人牆互轟就是這樣,如果大家都隱蔽起來打那根本就是在扯皮兼浪費彈藥,因為你打不到我而我也到不到你費那麼許多勁”落”了這麼許多人來就是要見血的,大家一起站出來互轟比較快。所以當時打戰比的是膽量與勇氣在作戰前槍都是上刺刀的,開個兩三次槍後看哪方的士兵先受不了這種刺激而潰逃,前線指揮官看敵人陣型鬆動就會下令衝鋒,而陣型鬆動一方的指揮官就不用下令了跟著跑就可以了。
順便掃盲一下
1. 當年鴉片戰爭都說英國船堅炮利大清辮子軍才會輸,那是鬼扯兼胡扯當時英軍在開完槍後就衝鋒了,而清軍在被一陣彈雨洗禮後又看到英軍衝上來就拔腿跑了
2. 排成人牆開槍與三段式打法不是織田信長所創的,世界各國都有人想出來過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就用過
舊 2009-01-02, 02:28 PM #1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INNER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