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侖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
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裡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占到
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侖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衹佔總兵力的
23%。遠徵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衹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
靈頓的英軍騎兵衹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
(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衹有
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侖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
獨有,所以我不知這麼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
(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 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
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下面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類型的騎兵。
重騎兵: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侖胸甲
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衹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
況不祥)!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
毀滅性打擊。有鑑於此,當時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沖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
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
胸甲騎兵: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
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
胸甲騎兵的建制,衹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
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
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
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幵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
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
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
種。拿破侖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复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
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 Guard和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
騎兵”(Light 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
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手頭的幾本書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
兵。但是,比較權威的幾個作者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
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
察、掩護交通線、沖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侖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
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
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
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
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
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輕騎兵: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
以上,馬高1.48米左右。輕騎兵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之騎手較輕,機動力要高於重騎
兵。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
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和哥薩克。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 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
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幹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
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
人眼花繚亂的製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
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什柯。
獵騎兵:又是法國獨有。 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侖時期,獵騎兵
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
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
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侖最為鐘愛的服飾之一。
槍騎兵: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
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侖時代也都一直有
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侖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
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 1809年
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 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
(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製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
兵”(Red Lancer)。 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
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
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
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複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
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
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
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
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各國騎兵的組成情況。由於各國騎兵編制一直在變化,在這裡衹考察某一
時間段的大概情況,主要是讓大家對各類騎兵的比率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並不求全。騎
兵“中隊”(Squadron,不知直譯是否恰當?)是拿破侖時期各國騎兵的基本單位,相當於
步兵的“營”。中隊通常下設兩個連,每連約有72∼120人。法軍騎兵團通常由3、4個中隊組
成,個別龍騎兵或輕騎兵團會有5個甚至8個中隊。理論上,法國重騎兵團大概有官兵800∼
960人,龍騎兵和輕騎兵團約為1000∼1200人。但是實際上,很少有部隊達到這個上限。
在滑鐵盧,法軍騎兵團平均衹有400多人!通常兩個法軍騎兵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旅上╴騎
兵師,進而組成騎兵軍。除了獨立的騎兵軍,各步兵軍會配有一個師(或旅)的龍騎兵或輕
騎兵。拿破侖騎兵的鼎盛時期(1809∼1812年)共有:14個團的胸甲騎兵﹔兩個團的火槍
騎兵﹔30個團的龍騎兵(後有6個轉為槍騎兵)﹔13個團的驃騎兵﹔30個團的獵騎兵﹔9個
團的槍騎兵。英軍騎兵團通常由三個中隊組成,每團人數在450人左右。三個團組成一個騎
兵旅,有的騎兵旅歸屬於某個騎兵師,有的作為獨立單位,自由配備,臨時編組。英軍騎兵
規模較小衹有20個團,其中有7個團的重騎兵和13團的輕騎兵,通常與幾個小盟國的騎兵混
編。奧軍騎兵團的編制較大,通常有6到8個中隊,每中隊130∼150人。奧軍胸甲騎兵和龍
騎兵團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驃騎兵和槍騎兵團有1300到1500人,所以盡管騎兵團數
量較少,奧軍的騎兵規模並不小。 1805年,奧軍共有8個團的胸甲騎兵﹔6個團的龍騎兵﹔
6個團的Chevauxleger(奧軍特有,但實際上與龍騎兵並無明顯區別)﹔12個團的驃騎
兵﹔ 3個團的槍騎兵,加上匈牙利驃騎兵,總人數達5萬8千人。普軍騎兵團由2到4個中隊
組成,每個中隊100到150人。 1813年普軍有正規騎兵36個團,其中4個團的近衛騎兵﹔4
個團的胸甲騎兵﹔8個團的龍騎兵﹔12個團的驃騎兵﹔8個團的槍騎兵,共12800人。除此
之外,普軍還有18000人的非正規輕騎兵(Landwehr)。手頭沒有俄軍騎兵編制的細節,
衹知道1812年俄軍共有:6個團的近衛騎兵﹔8個團的胸甲騎兵﹔36個團的龍騎兵﹔11個團
的驃騎兵,5個團的槍騎兵。此外還有近3萬人的哥薩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