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visionary_pcdv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1,281
x86 歷史回顧與 CPU 技術探討

有感於 x86 問世三十年(http://news.mydrivers.com/1/108/108230.htm),以及爬文看了一些有關 CPU 架構的文章,

使我對桌上型 x86 CPU 的演進過程及技術細節,產生了一點研究興趣,打算寫幾篇簡單的報告來整理自己的學習心得。

由於是利用閒暇時間及興趣使然,會不會拖稿或中斷,能寫到什麼地步,都不是我所能預估的,如有不期尚請海含。

因為自己並非專業人士,錯誤及疏漏在所難免,但我開此篇主題最大的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出一些高手,

深入討論 CPU架構 的相關技術,尚請方家不吝指正、補完是幸。





第一篇 歷史回顧



拜 電晶體 及 積體電路 之發明,使大量邏輯電路能濃縮在極微小的矽晶片上,奠定了 微處理器 的發展基礎。


8086 :史上第一顆被用在個人電腦上的 16位元 x86架構 微處理器(誕生於 1978年,只用了2.9萬顆電晶體)。

80286:拓增記憶體定址範圍到 16MB,並開始支援虛擬記憶體。

80386:第一顆 32位元 x86微處理器,首次提供多工機制(可同時執行多個程式),拓增記憶體定址範圍到 4G。

80486:第一顆 管線化(Pipelining) x86微處理器,首次內建 8K快取記憶體,部分型號開始引進浮點運算單元(FPU)。


Pentium:

  照慣例原本應命名為 80586,因數字不得申請著作權,Intel 為擺脫競爭者以 586相容產品 糾纏而改名,一般簡稱 P5。

  第一顆 超純量(Superscalar) x86微處理器,具備兩條平行整數管線,並拓增外部資料匯流排寬度到 64位元,加入分支預測等技術。

  因 80486 內部快取 常被資料佔滿,P5 首次將 L1 劃分為 8K指令快取 及 8K資料快取。


Pentium Pro:

  第一顆 內建 L2快取 的 x86微處理器,改進超純量、分支預測之效率。

  強化 32位元 程式碼 執行速度,支援多處理器架構,以企業或重度運算如工作站、伺服器為主要市場。


Pentium II :

  因內建 L2快取 成本太高,到 Pentium II 又將 L2 移出 CPU,一同做成卡夾,且速度降為 CPU 時脈的一半。

  首次引進 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格式之 多媒體指令集 MMX,但需佔用 浮點數 暫存器。

  一個 SIMD 指令可同時對多比相依資料(或稱向量?)做運算,大幅提高 CPU 對 特定浮點運算 之 平行化 處理能力。


Pentium III:

  與 Pentium Pro 及 Pentium II 同為第六代(P6) x86微架構,因製程進步,重新內建 L2快取。

  首次引進 SSE 指令集,補充 MMX 之不足(並新增 SIMD 專用的 八個 128位元 浮點數 暫存器?)


Pentium 4:

  因 Intel 在 1GHz 時派頻率之爭敗給 AMD,迫使 Intel 在桌上型產品線放棄沿用多年的 P6微架構。

  Pentium 4 改採超深管線設計,以盡可能拉高工作時派為目的的 NetBurst微架構,並持續改良 SSE 指令集(SSE2、SSE3...)。

  NetBurst微架構 在一、二代(Willamette、Northwood) 表現不差,憑著 Intel 先進的製程工藝,與 AMD 雖互有領先,

  但大多時期是超前的,尤其在 Northwood 時期領先幅度擴大,但卻在三代 Prescott 出了大麻煩(效能降低、功耗失控),

  最後 Intel 不得不放棄 NetBurst微架構,將當時用在筆記型且 持續改良中的P6微架構(Core) 重請出山...



以後的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再廢話了。有關 AMD K系列的演進歷史,因個人手上資料有限,就從略了,但非常歡迎先進們補充。
 
 
 
     
      
舊 2008-07-17, 01:18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visionary_pcdv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