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艾克萊爾
或許是製程的衡量跟電晶體成長的限制吧
架構不大變化下假設性能目標想要成長一倍那電晶體就至少要倍翻,可是.65轉.55製程體積也縮不到50%以下,以目前NV/ATI的高階晶片體積切割數(100初/220)來說這樣同片晶圓產量差異頗大,尤其是考慮到切割後還有測試打下的不良等,實際可用的成品數量會差更多
驅動難寫歸難寫,反正塞海量sp也不會變巨大恐龍,只要跟對手性能別差太大那對硬體上的成本支出就能比對方控制的好一些,這樣利潤也會相對的變好,算算誘因還蠻大的.... 
|
在下看法是覺得卡畢竟是拿來用的
不管是拿去跑分 跑分散式運算 跑遊戲 都是要拿去用的
如果一個架構的優點是有極佳的擴充性 但是最佳化極困難
那在下的看法反而會接近nV的選擇 選擇一個沒有那麼好的擴充性 但是要最佳化卻相對容易的架構
這樣也許性能級的製造上會很傷本 但是效能級的部分卻可以透過較佳的最佳化性能扳回來一些
某C站已經有人試著將9800GTX超到未來GTX+的時脈 輔以可能售價來評估 GTX+的C/P其實已經不會輸4850了
以架構而言 G80/G92應該是鬥不過RV770的 但是在要考慮軟體最佳化的實際應用面來說
G80/G92卻是還有跟RV770一鬥的能力的!
不過往好處想 既然RV770的成本這麼低 那4850的跳水幅度應該是可以期待的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