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horace0110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3
您的住址: 基隆
文章: 27
引用:
作者Cudacke
what?
你自己去查一下兩者差別, 還有在實際的應用好吧...
偶不想解釋耶,
這個網路上可以查到,
偶也知道你會查網路,
不如你當作業去查一下巴.
作業?你以為你是誰呀


引用:
作者Cudacke
可是你提出來的例子都明顯沒有排除人為因素阿,
例如你第一次提的傻瓜底片機的例子,
你就故意選了一台你認知裡面的 "畸形"
然後你挑一台數位的時候,
又特別挑了一台號稱一千萬畫素,
但是實際只有五百萬畫素,
也就是說那款感光元件就算是最高級的感光元件,
也是至少五年前的貨品了.
那當然補差點跟用舊貨品不一定就差,
但是你還特別挑了一台是明顯不管是經驗, 技術方面都落後日本的台灣廠商, 這種稍微有點像機專門知識都知道較低階的 DC 機種出來,
很明顯你在比較的時候不但沒嘗試減低人為因素,
你還故意把你的個人偏見放入其中.

說看機型偶是早就說過了,
也就是因為要看機型, 更說明了,
根本沒有底片打死數為這回事,
這也是偶一開始就再表達的意思.
我也沒跟你討論"底片有沒有打死數位這回事"麻煩妳花點時間往前面翻一下吧
我只是說你的討論"過程"是有問題的

53F-------------------------------------------
偶隨便挑張照片你就達不上了.....
----------------------------------------------
我第一個問題是想問你那張照片到底是代表什麼意思?
一張經過Resize,沒有明顯焦點,環境偏暗的圖片. 既看不出對焦也看不出色調只看得出光圈快門的控制的還不錯構圖還可以.就好像你說某人很美身材很好,網友說沒圖沒真相,結果你PO了一張沙龍照裡面的女人穿大衣帶了鴨舌帽墨鏡.....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你既然這麼貶低台灣設計生產的小DC,而你對底片傻瓜的畫質抱持中立的立場,那麼底片傻瓜到底能不能打死台灣設計生產的小DC呢?


引用:
作者Cudacke
偶是不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比啦,
但是偶不會這樣比,
偶也沒說過應該這樣比,
所以你特別挑一台爛的 DC 出來講,
然後挑一台畸形的底片傻瓜就是更無里頭了.
Nikon-FM2, RICHO-GR, Hasselblad-501CM還是D80,這幾台都是我手頭上能摸到的機器,包括那台畸形的理光. 我沒有其他的傻瓜我怎麼能拿出什麼東西來比較.
特別挑一台爛的 DC出來講,是告訴你不是每台小DC都是日系的.還是有很大的比例的小DC是頗爛的.沒有要證明什麼
還有既然是要比較兩台相機,就是要把人的因素排除,例如人的技術...
一個簡單的數學式 [ (X*Z):(Y*Z) = X:Y ] X=小DC, Y=底片傻瓜, Z=技術
技術問題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引用:
作者Cudacke
問題就是台灣公司裡面用的感光元件是多高階的呢?
你要不要先去查一下?
還是你認為傻瓜底片機可以用任何廠牌的底片都沒關係?

台灣除了感光元件的技術, 還有韌體的技術呢?
還是你認為底片拿去任何一家相館沖洗都沒關係呢?
還在扯相館,你明明前面同意如果要比較,可以把兩種都洗出來比
同樣一個簡單的數學式 [ (X*Z):(Y*Z) = X:Y ] X=小DC, Y=底片傻瓜, Z=相館
相館問題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引用:
作者Cudacke
你要證明台灣可以的話,
就貼張照片摟!
簡單省事.

像偶要證明某台相機做某件事沒問題,
都是很簡單的貼出範例的.

例如拍星軌,
對數位而言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有人說不行的話,
偶也可以貼照片讓他看看.

很可惜的是你幫台灣廠商扯了這麼多,
還是一張照片都沒有.
唉~你先看看什麼叫OEM,什麼叫ODM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ODM

我沒有證據證明哪一台是台灣設計哪一台是別的地方設計我怎麼幫你找資料?
2008年台灣將製造50%以上數位相機,仔細觀察台廠取得的國際大廠訂單,除柯達、卡西歐與部分惠普機種外,其他多為ODM訂單
意思是市面上很大一部份都是台灣設計製造的

http://203.145.193.71/techroom/mark...eecamera016.htm
2008年台灣將製造50%以上數位相機
--------------------------------------------------------------------------------
2006至2008年的低成長率已是全球數位相機市場常態,但除過去2年加速製造委外的品牌外,原以高自製率為既定策略的品牌業者,亦將重新思考是否需在此類成熟產品繼續投入研發與生產資源,而促使委外模式受到青睞,全球具研製數位相機的業者,除日系廠商與三星外,台廠幾已是不二選擇.
--------------------------------------------------------------------------------
2004年全球數位相機市場成長率首度降至20%以下時,多數國際大品牌市佔率可透過擠壓通路品牌生存空間,持續推升市場佔有率成長,但已有部分日系品牌營運出現虧損.進入2005年,整體市場成長率更降至10%之下,則出現較多大品牌市場佔有率無法成長的窘境,僅佳能(Canon)、索尼、Panasonic、卡西歐、Nikon等廠商可獲利而已.

2006年全球數位相機市場成長率雖可望略微回升,但仍將僅及12%,往後2年更可能降至5%左右,在此情況下,國際品牌大廠市佔率擴展之路將更顯困難,規模經濟效益之追求,也將因此顯得更為重要,而不需持續投入研發與製造資源的委外模式,理當越受青睞。

預估2006年全球前12大數位相機品牌,銷售量增加1,070萬台,其中,委外代工量將增加574萬台,較自製量高出許多.

但在委外趨勢下,2005年消費性數位相機事業仍獲利的4大品牌,除卡西歐外,均採100%自製的供應鏈策略.而2006年除柯達與卡西歐外,佳能與Panasonic至今100%自製數位相機策略未變,三星亦認為若其數位相機銷售量可提高至840萬台,自製率將自2005年的45%提高至70%.

事實上,仔細觀察台廠取得的國際大廠訂單,除柯達、卡西歐與部分惠普機種外,其他多為ODM訂單,端見這些品牌大廠希望能借重台灣數位相機廠商的研發資源,或者補足產品線缺口,或者降低研發投入,而非單純地降低製造成本.
舊 2008-06-11, 06:41 PM #6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horace0110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