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 Infrastructure Web Access
Web_Access_0.png
(圖說)VMware ESX Server另外提供Web Access的虛擬機器管理方式,與VI Client相比,功能較為簡潔,只提供虛擬機器所需的基本管理功能,並使用瀏覽器即可。
如果遠端管理主機是Linux,只能選擇Web Access方式,因為VI Client僅支援Windows。
點選「Log in to Web Access」。
Web_Access_1.png
(圖說)認證畫面。
Web_Access_2.png
(圖說)FireFox瀏覽器安裝Plug-in的提示,選擇「Install Plug-in」。
Web_Access_3.png
(圖說)圖中是Web Access的畫面,只看到虛擬機器相關的管理項目,Resource Pool相關的設定就省略,或透過VirtualCenter Server整合,再透過VI Client管理。
Web Access限制只能連接一部ESX Server,所以樹狀目錄最上層的是ESX Server單一主機的名稱,下一階是這部伺服器內部擁有的虛擬機器。我們可以把Web Access看成用來管理ESX Server群中的單一部虛擬機器工作站,有點像是VMware的 Workstation版。
◎VirtualCenter Database遠端管理
Web_Access_8.png
(圖說)在VI Client的瀏覽器畫面,點選「Browse datastores in this host's inventory」,可以用於管理VirtualCenter Database中的虛擬磁碟檔案(Database本身沒有遠端管理介面,須透過VirtualCenter Server)。
由於範例中沒有獨立的VirtualCenter Server,所以將ESX Server本機當成Datastore。
Web_Access_9.png
(圖說)因為範例所使用的參考架構不包括獨立的VirtualCenter Server與Datastore,所以接下來看到的是本機的儲存中心,名稱是「storage1」。
Web_Access_10.png
(圖說)這個儲存中心內建立2個VirtualCenter,分別命名為「Linux」與「Windows」。Linux下有一部名為「uBuntu_Server」的虛擬機器,Windows下則有一部「Vista_x86」虛擬機器。
Web_Access_11.png
(圖說)點選「uBuntu_Server」後,可以看到所有虛擬機器檔案。
請記得「storage1」這個儲存中心整個是使用VMFS3的檔案格式,ESX Server將.vmdk的虛擬磁碟儲存在這個中心下。
◎從樹狀目錄探討虛擬層的抽象化管理
Tree_0.tif
(圖說)如果沒有額外安裝VirtualCenter Server,並使用ESX Server本機當成Datastore,則圖中右上角的VI Client工具列上只有2個圖示。
Tree_1.tif
(圖說)如果獨立安裝VirtualCenter Server/Datastore,以及SAN儲存裝置,則VI Client工具列上會增加支援功能的按鈕(圖中右上角)。
圖中所要表現的是從VI Client看到虛擬機器時,中間所經過的基礎架構拓僕,在遠端管理介面上所看到的階層關係,則顯示在下圖。
此圖尚未納入儲存裝置的抽象化示意圖(請看後續文章)。
Tree_2.tif
(圖說)圖中代表VI Client中樹狀目錄的示意圖,與上圖的實際架構比較,得知各階層的關係。最上層的「Hosts & Clusters」代表Resource Pool;次一階的「DataCenter_x」則是將Resource Pool切割而成的(請參考後續文章);再次一階的「ESX_Server_x」表示ESX Server叢集群中的單機伺服器;最後一階的「VM_x」則是ESX Server中的虛擬機器。
這些階層設定很彈性,可以依實際架構與管理員技能不同而修改,不一定與實際主機有著一對一的對應,真實的設定其實已經被抽象化。因此,設定後可以再更動,例如VM在各個ESX Server間遷移,ESX Server在各個DataCenter間遷移等,都只要滑鼠拖拉樹狀目錄的圖示就可以完成。隨意更動很容易混淆虛擬機器在各階之間的關係,所以文章開頭提到虛擬機器命名建議採用容易辨識的名稱,同理ESX Server與DataCenter也是。上圖只是舉例,但沒有特別命名。
Topology.png
(圖說)通常在備份時會需要釐清虛擬機器在拓樸中的位置,倘若還是分不清楚,工具列圖中可看到VI Client內建的「Maps」按鈕,軟體會自動繪出拓樸圖,而且可選擇拓樸關係:「Host to VM」、「Host to Network」、「Host to Datastore」、「VM to Network」、「VM to Datastore」。由於我手邊的硬體不足以安裝所有伺服器,僅能藉由公開資料解說。
圖片來源:「exchange_esg_validation_report.pdf」
Resource Pool.tif
(圖說)ESX Server中將伺服器運算資源以類似叢集的技術,統合成一個Resource Pool,再從中分割成數個運算單位(含處理器與記憶體),配置成DataCenter或虛擬機器群。圖中可以看到Resource Pool的CPU與Memory是所有ESX Server的總合。
Resource Pool可看成是一群伺服器主機的抽象化集合,虛擬機器不一定被限制在特定的ESX Server硬體中,每個DataCenter或每部虛擬機器運算資源是由ESX Server主機群所共同提供並切割而形成的。圖中尚未包括後端的儲存裝置,這部份解說請看下圖。
Datastore.tif
(圖說)圖中展現出虛擬磁碟(.vmdk)與儲存中心(Datastore)的關係,以及連接實體儲存裝置的整體架構。
從示意圖可以看到DataCenter(指虛擬機器群)與Datastore(指虛擬磁碟群)之間並非一對一的關係,這種關聯賦予DataCenter更多組合多部虛擬機器的彈性,使各部虛擬機器可以在多個DataCenter之間動態遷移;此外,VMFS3檔案系統則將實體儲存裝置抽象化,表示Datastore應用上不必了解後端到底是iSCSI SAN或FC SAN等硬體相異性,使Datastore可以在各種儲存裝置上彈性移動,包括內部的虛擬機器。
對照示意圖的解說,再回到文章中安裝虛擬機器的步驟,可以理解為何要先選擇虛擬磁碟儲存位置所在的Datastore,接下來才設定虛擬磁碟檔案與容量。
VMFS3.tif
(圖說)ESX Server的儲存架構比較複雜。虛擬磁碟(.vmdk)儲存在ESX Server專屬的VMFS3格式檔案中,而VMFS3對應到實體的儲存裝置前,還經過儲存虛擬化這個業界標準,形成2種不同的虛擬化介面與抽象化,在架構上是額外負擔。不過,其優點是虛擬機器、ESX Server或DataCenter可以彈性遷移,這是VMFS3檔案的提供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