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carejollg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8
文章: 51
(接上段文章)

◎遠端管理主機(VMware Infrastructure Client,以下簡稱VI Client)安裝與設定

VI_Client_1.png
(圖說)開啟遠端管理電腦的瀏覽器,在網址列上鍵入伺服器位址:http://192.168.10.10
出現圖中畫面,接下來點選「Download VMware Infrastructure Client」,瀏覽器會下載「VMware-viclient.exe」的安裝檔案。

VI_Client_2.png
(圖說)下載後的「VMware-viclient.exe」安裝檔案,容量約為50.1MB。

VI_Client_3.png
(圖說)點選「VMware-viclient.exe」兩下後開始安裝VI Client。安裝過程很容易,不需要特別說明。

VI_Client_4.png
(圖說)(略)

VI_Client_5.png
(圖說)這裡請任意填寫。

VI_Client_6.png
(圖說)(略)

VI_Client_7.png
(圖說)(略)

VI_Client_8.png
(圖說)安裝完成後,桌面上會出現「VMware Infrastructure Client」的捷徑圖示,點選後進入管理介面。

VI_Client_9.png
(圖說)VMware Infrastructure Client的登入認證畫面,輸入VMware ESX Server安裝時設定的IP、管理員帳號(root)與密碼。

VI_Client_11.png
(圖說)VI Client的首頁。圖中左側的樹狀結構,請參考後續說明,其下已建立「Linux」、「Windows」等DataCenter,以及2部虛擬機器。
最上層代表Resource Pool的名稱,內定值是:「localhost.localdomain」
如果有網域控制站,請改用完整的網域名稱。
每一個樹狀結構的詳細資訊,會顯示在右側的頁籤面中。以下僅舉例簡介頁籤內容。

VI_Client_12.png
(圖說)在右側頁籤上點選「Summary」,顯示出伺服器的處理器、主記憶體、儲存裝置與網路等各種可用資源。

VI_Client_12_1.png
(圖說)點選「Virtual Machines」,列出目前在Resource Pool下所有虛擬機器與其狀態。
圖中的uBuntu_Server(含Desktop套件)與Vista(32位元)都只含作業系統,未安裝任何應用程式,網友可以比較一下處理器與記憶體的使用率。

VI_Client_13.png
(圖說)點選「Performance」頁籤,可以看到Resource Pool所屬的CPU、Disk、Management Agent、Memory、Network、System等使用率。

VI_Client_14.png
(圖說)點選「Configuration」頁籤,列出ESX Server的組態設定項目。圖中是目前Resource Pool的虛擬網路組態。

VI_Client_15.png
(圖說)(接上圖)點選「Configuration」→「Software」→「Security Profile」,進入ESX Server內建的防火牆選項設定。

VI_Client_16.png
(圖說)(接上圖)點選右上角的「Properties」,勾選啟動防火牆項目。

VI_Client_17.png
(圖說)虛擬處理器的使用率,這是管理員監控虛擬機器資源與狀態的報表。

VI_Client_18.png
(圖說)虛擬磁碟的使用率。

VI_Client_19.png
(圖說)虛擬記憶體的使用率。

VI_Client_20.png
(圖說)虛擬網路的使用率。

◎建立虛擬機器

VM_install_0.png
(圖說)點選樹狀目錄上的「localhost.localdomain」,按下滑鼠右鍵,在接下來的選單上選擇「New Virtual Machine」,建立虛擬機器。這個過程與VMware Server/Workstation都相同,熟悉這些步驟的網友可略過。

VM_install_1.png
(圖說)虛擬機器名稱,在ESX Server中建議使用有意義的名稱,容易辨識出Guest OS的種類或版本等,例如「uBuntu_Server」。此做法的概念與Virtual Iron相同,後續在各個VirtualCenter間遷移虛擬機器時,不致於混亂。

VM_install_2.png
(圖說)圖中顯示虛擬機器的儲存中心位置。在ESX Server中將儲存中心稱為Datastore,不論後端是本機的SCSI硬碟或SAN儲存系統,都被抽象化後改以名稱使用。圖右的[storage1]是SCSI硬碟的VMFS3分割區空間,也就是本機SCSI硬碟當成儲存中心。

如果安裝ESX Server時有辨識出IDE/SATA裝置,但這裡卻沒有顯示可用的儲存中心,這是因為VMware使用專屬的VMFS3檔案格式,對儲存裝置有特別的要求,細節可以參考「vi3_30_20_installation_guide.pdf」這份文件。建議最低需求為SCSI裝置,同時安裝ESX Server與虛擬機器。文件中特別說明IDE/SATA雖然可以辨識,但不能用來當成虛擬磁碟的儲存中心,即使在系統上將SATA模擬成IDE或SCSI硬碟也不行。

VM_install_3.png
(圖說)圖中是ESX Server所支援虛擬機器的Linux套件清單,較新的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0 SP2都在名單內;特別的是64位元的Linux套件,但處理器也必須有64位元與虛擬化指令集,才能安裝64位元虛擬機器。

VM_install_4.png
(圖說)圖中是VMware ESX Server所支援虛擬機器的Windows版本清單,除了Windows Vista與Server 2008都已經列入之外,64位元的Windows也在名單上,安裝條件與Linux相同。

圖中可以看到Windows NT 4以前的舊版本已不在支援的項目,所以使用Windows 98/ME等系統虛擬化得改用其他產品。

VM_install_5.png
(圖說)因為伺服器主機使用雙核心的AMD處理器,所以虛擬機器最多也只能有2顆虛擬處理器(vCPU)。

VM_install_6.png
(圖說)虛擬機器主記憶體容量設定。VMware ESX Server允許記憶體「over-commitment」;例如實體記憶體共2GB,但可以安裝4部虛擬主機,每部配置1GB、一共4GB的虛擬記憶體。
3.5版也可支援AMD Nested Page Tables(NPT)的記憶體分頁虛擬化指令。

VM_install_7.png
(圖說)設定虛擬網路卡,每部虛擬機器最多可安裝4張虛擬網路卡。

VM_install_8.png
(圖說)I/O控制卡選項。如果安裝虛擬機器後卻無法啟動或找不到虛擬磁碟,這裡是可能的問題來源之一,將LSI Logic改成BusLogic,或者改用相反的設定。

VM_install_9.png
(圖說)設定虛擬磁碟。如果後端儲存裝置是使用SAN儲存系統,這裡可以透過「Raw Device Mapping」將磁區掛載到ESX Server上。

VM_install_10.png
(圖說)虛擬磁碟容量與儲存位置。
如果有安裝另一部VirtualCenter Server,可以選擇「Specify a datastore」,將虛擬磁碟儲存到後端的Datastore。範例中僅使用單機硬碟,所以選擇第一項。

VM_install_12.png
(圖說)虛擬磁碟進階設定,勾選下方的「Mode」,可以選擇關機後不儲存虛擬磁碟的任何更動,就像學校電腦教室常用的時光還原功能一樣。

VM_install_13.png
(圖說)設定完成,這裡列出虛擬機器所有資源。

VM_install_14.png
(圖說)下方的「Add」、「Remove」可以新增或刪除特定裝置。建議刪除不用的序列埠、串列埠、軟碟機、音效裝置等。
如果選擇使用實體光碟機開機,請記得在「New CD/DVD」勾選「connect at power on」。

VM_install_15.png
(圖說)在「Options」頁籤上,可以看到「Para-virtualization」、「Virtualized MMU」、「Swapfile Location」等比較特別的設定。
Para-virtualization僅支援kernel 2.6.21以上的Linux套件,如果作業系統本身不支援這項功能,啟用後不會有任何效果。啟用後Guest OS可以透過VMI(Virtual Machine Interface)與VMM溝通,降低指令轉譯的效率損耗。

VM_install_16.png
(圖說)記憶體分頁虛擬化的設定,如果使用內建NPT指令集的AMD處理器,可以在此設定ESX Server的Hypervisor是否應用這些指令,降低虛擬機器切換的效率損耗。

VM_install_17.png
(圖說)完成後會在樹狀目錄下出現虛擬機器的名稱。

VM_install_18.png
(圖說)虛擬機器的螢幕畫面在頁籤列的「console」。
 
舊 2008-04-13, 01:42 A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arejollg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