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mtgtimewalker
舉個例子吧,量子力學基礎之一的測不準原理裡面,有一個到今天都還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
:一個系統從什麼時候開始才不處於線性疊加態而成為其中的一種。有興趣去搜尋一下Schrodinger's cat就知道了,這個問題很明白地表示了量子力學是不完整的,因為它在自
身定義的東西裡面就有不能解釋的東西,這代表量子力...
|
這裡應該是指薛丁格波函數,而非測不準原理。測不準原理指的是對於一個粒子無法準確得到他的速度和位置。
波函數描述一個量子系統的狀態時,是可預期而非隨機的。但事實上在觀測上時,我們只能得到所有疊加狀態的其中一個可能,而且是隨機的,無法預測。
這和巨觀世界的直覺大相徑庭,因為我們不會看到一顆棒球有這種特性(出現位置是隨機的)。
早期科學家使用根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這個問題(略過,有興趣自行查閱);後來艾佛雷特則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詮釋--多重世界詮釋。
老實說這個詮釋很驚人很劃時代,可惜艾佛雷特運氣不好,遭到許多知名物理學家反對,即使至今多重世界理論已被許多物理學家接受,卻仍然爭論不休。
多重世界理論並不下於相對論的迷人和開創性,這裡就簡化他的詮釋,我直接以骰子來解釋。
艾佛雷特認為,當我們擲下一顆股子時,其實世界同時分成了六個世界,每個世界分別為出現一到六點的世界。而身為觀測者的我們,只會陷入其中一個世界,而只得到一個結果。
這個詮釋很驚人,把哥本哈根詮釋不能解釋的波函數崩縮問題解決了(或者說多重世界詮釋根本不會出現這種無法解釋的崩縮問題)。
所以電影<<蝴蝶效應>>其實算是參考艾佛雷特多重世界理論來的,真正的物理學,比小說還精采,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