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我倒覺得,是因為台灣物價長年來的偏低,而國人也習慣物價低的生活太久了。當然,整個國家長年來的經濟政策錯誤也是原因之一。不然為什麼同樣東亞國家的香港與新加坡的薪資水準現在是我們的三倍?
所以導致當物價逐漸必須要反應成本時,對於習慣低價的我們消費者,就會有很明顯的感受。而雖然像香港或新加坡的物價也較高,但是因為薪資相對的也高,漲幅相同的情況下,收入較低的我們,就很明顯感受到漲價的比例變高。
很多人說台灣是寶島,我非常非常認同。因為很多民生物資太便宜,讓很多民眾太輕視了民生物資的價值。在台灣生活的成本可以很低,但是除非國家的經濟政策良好,並操作得宜,不然,當國際原料一旦漲到政府無法完全控制的情況,對於薪資相對不高的我們民眾來說,就必須降低消費,停止消費來因應,尋找替代品,而不是硬要撐著去做該物資的消費。
就像石油,台灣的石油真的太便宜了,便宜到大家都覺得自己買汽機車,還比較划算。而這個情況再其他國家則是相反。很多較先進的國家汽油很貴,要開車出門,都要算算划不划算。我很多年前同上方的網友,住英國幾年,物價高到吃不消,當時我是與幾個英國人合租公寓。期間,觀察到一般人民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簡樸,房子裡的電、水、瓦斯等等的使用,都省得要命,一開始我很不能適應。比較起我們台灣的民眾,我真的覺得我們太奢侈了,我們對民生資源太輕視了。
今天麵包店倒了一大堆,是好還是不好?個人覺得,這是回歸到正常面。麵包店過多,因為台灣很多人喜歡自己當老闆,以前原料價格不高的情況,也許多數的店可以撐一撐,生意好的麵包店不談,就一般的麵包店來說。但是現在原料大漲了,自然會淘汰掉很多無法撐下去的店。市場的需求就這麼大,要那麼多麵包店做甚麼呢?所以個人覺得,也許這一波淘汰,也算是一種篩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