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d-dvds.net
3.95G的DVD-R 1.0是於1997年推出沒錯,
但DVD+RW直到2001才上市(DVD+R為2002)
應該是SONY跟Panasonic,
Pioneer只能算是小ㄎㄚ...
|
多謝更正
趁空閒打的,小錯蠻多的...
DVD+年代的確打錯了
BD應為SONY,PHILIPS,Matsushita主導...
另外補充BD/HD DVD的出生
看起來更像東芝拉不下DVD Forum主席的臉
自己要搞HD DVD...
=============================
BD發展歷史
索尼公司早在 1998 年就與飛利浦就率先發表了下一代光盤的技術論文,並聯合飛利浦與松下公司也在開發著單面單層實現 23GB ∼ 25GB 的技術方案。並且在 2 月份給業界帶來了一個驚喜。
在 DVD 爭奪戰中的失敗一直是索尼的一大教訓,那就是盟友太少,並且由于自身的清高而不注意拉攏,這次索尼則是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備以開始新一輪的進攻。 2002 年 2 月 19 日,以索尼、飛利浦、松下爲核心,聯合日立、先鋒、三星、韓 LG 、夏普和湯姆遜共同發布了 0.9 版的 Blu-ray Disc (簡稱 BD )技術標准。 Blu-ray 是 Blue Ray (藍光)的意思,因此 2 月 19 日也正式表明下一代 DVD 候選人——藍光盤的誕生。
在 DVD 時代就已經是巨頭的 9 大公司如今聯手,成立 BD創始人組織(簡稱 BDF,Blu-ray Disc Founders),也許預示著 DVD 論壇之後的一個新王朝
BD 集團隨後在 2002 年 6 月 14 日向外正式發售 BD 規範 1.0 版,一共 3 冊共 5000 美元,至此標志著 BD 的設計已經完全確立下來。看著自己在新一代光盤開發出如此領先並且有衆多重量級廠商跟隨,索尼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終于在 DVD 爭奪戰之後出了一口惡氣。在今年的 5 月 28 日,日本另一家著名的電氣廠商三菱電機( Mitsubishi Electric )也宣布加入 BDF 並成爲第十名創始者,從而進一步增強了 BDF 的實力。
Blu-ray Disc與HD DVD將是DVD之藍色接班人的主要競爭者,BDF(BD創始人組織)已升格爲BDA(BD聯盟,或稱BD協會),而AOD也已經在DVD論壇旗下更名爲HD DVD,這是DVD論壇官方認可的高清晰DVD稱號,與ITRI的HD-DVD只有一個減號之差,而後者目前則有些銷聲匿跡了。最近,HD DVD的四家支持廠商更是爲HD DVD撐起了大旗,成立了HD DVD促進社團(HD DVD-PG),與BDA的13家創始人拉開了架勢。
=============================
HD DVD曆史與簡介(AOD)
東芝曾經于2004年收到過索尼發來的加盟邀請,但它並沒有參加BD陣營,按照東芝的說法是:“與現有 DVD 一樣,新一代規格應該在 DVD 論壇上討論”。這不禁讓人想起它的 DVD 論壇技術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而東芝的拒絕參與也就暗示著離新一輪光盤大戰已經爲時不遠了。
不過作爲筆者,我倒是非常佩服東芝的勇氣,面對九個強大對手仍敢獨力挑戰,而且行動迅速,使 DVD 接班人之爭立即進入了白熱化狀態。說來也怪了,東芝雖然一直是索尼在光盤規格戰中的死敵,可在其他一些領域雙方又有很強的合作關系,比如 PS2 遊戲機的開發,而且索尼還是東芝半導體産品的最大客戶。不過,對于關系到日後光存儲産生變革的底層技術,自身的利益就高于一切了。也許,業界的分分合合就是這個道理……
一、自廢武功 訣別索尼
在 BD 光盤發布之後的 3 月 13 日,東芝在 CeBIT 大展公布了 110GB 的光盤系統,讓人大吃一驚,以爲這是東芝反攻的開始。其實這似乎更像是東芝向業界暗示自己的實力。到了 2002 年 6 月,東芝正式宣布與 BD 分道揚镳,獨自提出了一套新的標准,但令人不解的是,新的標准與 1 月初公布的大不一樣。主要的變化就是 NA 值不再是 0.85 而是與傳統 DVD 一樣的 0.65 ,盤片結構方面仍與 DVD 一樣爲雙 0.6mm 盤片粘貼而成。當時的容量初步定爲單面單層 15GB ,單面雙層 30GB 。
東芝在 CeBIT 上出的 110GB 光盤
對于 BD 和這個自廢武功的決定,東芝數字媒體網絡公司首席技術總監山田尚志,以 DVD 論壇技術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發表了看法。選擇這種技術除易于保持與 DVD 的兼容性外,還有如下優點:便于繼續使用現有 DVD 光盤的生産設備,便于擴大光盤和物鏡的距離( Working Distance ),不需要光盤匣保護等。而另一方面,爲了控制由光盤彎曲和扭曲造成的傾斜角,就需要有傾斜伺服裝置等。 0.1mm 保護層規格由于對傾斜角的容許量較大,因此不需要傾斜伺服。但是由于 0.1mm 覆蓋層規格容易出現由厚度誤差引起的球面象差,所以就必須嵌入補償裝置。
山田尚志強調,東芝公司也對 0.1mm 覆蓋層規格進行了兩年時間的開發,但通過權衡這兩種規格的各種優缺點,最後決定采用 0.65NA/0.6mm 規格。
雖然處于與索尼相對立的立場,但作爲專業技術人員,在此之前山田實際上甚至爲與索尼技術層進行的規格之爭而感到高興。“索尼公司一貫采取不認可其他公司開發的規格的方針,因爲他們對自己的技術絕對的自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尊敬他們,作爲一名技術人員,要想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競爭,索尼是最好的對手”。
山田還回顧了索尼和飛利浦發布 CD 規格時的情形。“那時和現在的情況一樣。業內各公司還在舉辦數碼音頻唱片( Digital Audio Disc )座談會進行探討時,有一天突然出現了索尼與飛利浦開發成功 CD 規格的新聞報道,而且索尼于第二天便開始辦理技術許可。座談會的成員對索尼搶在其他公司之前先下手爲強的舉動憤怒不已。然而其技術確實過硬,因此各公司最後還是決定采用”。
山田也明白,在規格大戰的最前沿,光說漂亮話是絕對靠不住的。各公司在錯綜複雜的利害關系中,采取政治行動也是家常便飯。當然東芝也不例外。不過,正因爲是被索尼的技術所感動,因此作爲一名技術人員,山田當時頗能理解索尼的舉動。
不過,這次的情況可就不同了。山田表示“在藍光光盤中,並沒有采用最新最好的技術。只是把控制著 DVD 設備市場一半以上的各主要公司集中起來,一味要求‘規格已經決定快點認可吧',這種做法讓人無法接受”。
從山田的表態中,應該能看出促使東芝下定決心自謀出路的原因了。
DVD論壇的發展及使命
DVD 論壇全稱爲 DVD Forum ,建立于 1997 年四月,前身是 1995 年年底成立的 DVD 社團( DVD Consortium )由十家 DVD 主力廠商組成,又稱 10C ,向中國 DVD 廠商收取專利的就是它們——日立、松下、三菱、飛利浦、先鋒、索尼、湯姆遜、時代 - 華納、東芝和 JVC 。目前, DVD 論壇的最高權力機構是 DVD 論壇理事會,除了上述 10 家公司外,新增七家廠商,分別是 IBM 、 Intel 、三星、 LG 、夏普、 ITRI (中國台灣工研院)與 NEC 。
到2004年4月20日, DVD 論壇共有 212 家會員公司,而目前另外三個主要的 DVD 刻錄研發 / 推廣組織—— RWPPI 、 RDVDC 、 DVD+RW Alliance 的所有會員也基本都是 DVD 論壇中的成員,所以說它是對 DVD 發展最有影響力的業界組織並不爲過。當然,爲了能肩負起“左右 DVD 發展”這個重任, DVD 論壇特爲此成立了 11 個工作組( Working Group ),負責不同領域的研究,這個規模也是其他組織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