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kopfschuss
Advance Member
 
kopfschuss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天龍國
文章: 329
To Allen:

個人補充感想:(當然有劇情)



Gerd Wiesler一直是個有崇高理想的人,從他空蕩的住處,薄弱的人際關係,看得出他已經將人生完全付出給社會主義 - 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在他的邏輯裡,只要違背這理念的人即是惡人,然後不計代價利用必要之惡要將之"逮捕到案"。

當初第一個說要監聽Georg Dreyman的人就是Wiesler,是因他認為這個人的戲劇"有問題",懷疑他可能是社會主義的敵人;而Anton Grubitz卻是因為為想討好文化局長,藉機升遷,才核准Wiesler進行監聽。兩者的心態一開始就已不同。

當Dreyman彈完Jerska寫的奏鳴曲後說那段話其實對Wiesler很關鍵:

列寧曾經一度提到貝多芬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Appassionata"後說:
"如果我持續聽著貝多芬的音樂,我就完成不了革命"

Dreyman自己則說:
"任何人只要認真聽過這段音樂,還怎麼會去做壞人呢?"

可見他不是甚麼"異議份子",他依然是支持社會主義的。只不過他發現整個體制已經變質,已經沒有多少人"認真聆聽"社會主義在說甚麼,卻存在過多個人的私慾和無理的壓迫。與Dreyman持相同理想的Wiesler這時才發現他自己不過是滿足高官慾望的打手...。所以我想這是他會想幫Dreyman和CMS的原因吧。與其說Wiesler背叛自己的國家,不如說這國家已經背棄原有的理想。

至於Georg Dreyman最後會選擇轉身上車回去寫作,是因為他的靈感又來了(統一後這幾年他都寫不出新東西),藉由寫作向更多人表達他心中的感激。而且...如果Dreyman真的走上前去和Wiesler相認,Wiesler或許會斷然拒絕,因為想起那段往事很痛苦;或許他們會互相擁抱之類的,可這不就成了另外一部普通好萊塢片的搧情結尾了? 所以我覺得導演選擇的結尾效果很突出。

至於為何CMS會"出賣"Dreyman:

Well, 影片後段不管CMS和Wiesler的作法如何,她結局都是悲慘的。
1. 拒絕指認:被Stasi監禁起來,可能永遠喪失登台機會;而Dreyman還是可以因為其他理由被抓起來關(Wiesler連"Brecht/布萊希特"都不知道,可見東德政府的書籍管制非常嚴格),
2. 指認Dreyman而Wiesler沒把打字機移走:Dreyman被關起來,即使CMS因而得到重登舞台的機會,但她將一輩子良心不安也無心表演(可能最後還是自殺解決)。
3. 指認Dreyman而Wiesler把打字機移走:CMS不管有沒有撞車,後果都一樣慘。因為此時她形同做了偽證,還是會被關起來。

重點是沒有人知道Stasi會把人關多久,CMS也搞不懂他究竟在賣什麼藥,只好...

---------------------------------------

To Jeffery:

社會(or共產)主義...基本立意絕對是美好的,"每個人都有飯吃,一律平等"。但是人類普遍都有犯賤本質,所以我敢大膽推定這不可能成功,搞到最後每個人都平等沒錯,但都一窮二白,少數掌握權力的人才有好日子過。

中國現在還是共產主義嗎?當然不是,早就走在資本主義的路線上了。只不過上面有個極權政府,所以投資者心中多少有點怕怕...。
奉勸那些共產黨高層,不要再拿甚麼"中國式共產主義"來騙自己的黨員吧!

當然我不是在捧資本主義,那也不是甚麼"正義"。

Anyway, 如果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取其優,互補其短當然最好。

不知您看過這部片沒有?"Das Leben der Anderen"重點在於"呈現",而非辛德勒名單的"控訴"。
舊 2007-03-04, 12:50 P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kopfschuss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