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DTR
這位大哥講話很深奧,但是又不難懂 
|
其實 channel stuffing 並不難懂,
簡單來說,就是一家公司把產品強迫送到下游(如銷售商或代理銷售人),
送出的數量當然遠大於下遊一般可消化的數量,
如此可造成銷售量大(營收當然也大增),藉以美化該年度之財務報表。
但因為只是暫時把產品放在下遊,所以當然不是真的銷售,
也當然不可能去把cash收回來,只能在帳上掛A/R(應收帳款),
待會計年度過後,再讓下遊把產品退回,把A/R沖掉回到本來帳上應該有的數字,
也因此有channel stuffing發生時,會有A/R異常膨脹的現象發生。
這也是前面的網友為什麼會認為有channel stuffing舞弊發生。
問題在於,當有A/R膨脹的時候,不能反推回去說,就是有channel stuffing。
因為整個財務的查核,並不能只由financial ratio(財務比例)來看,
financial ratio只是去檢驗"舞弊可能性"的方法之一,
在發現異常之後,還必需有發函證或是詢問等的步驟,這些是在財報上看不到的,
面版的景氣循環並不像一般的製造業是以大約以一個會計年度為一個循環,
因此以去年的ratio來做比較,意義比較不大,以同產業的financial ratio來比較,
應該比較有意義。
再者,AU的下遊客戶有哪一家肯也吃得下那麼大量的stuffing?
AU對下游大客戶(如DELL)來說其實是相對弱勢,那些客戶根本不會幫AU做這樣的事,
如果是stuff到AU熟悉的小客戶,絕對會引起查帳人員的注意,
因為會計師查帳的時候,一定會對客戶的前十大AR客戶做更詳細的查核,
AU真的做的話,會笨到做得那麼明顯嗎?除非……
對channel stuffing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借本審計學(auditing)來看,幾乎所有的審計學課本都會提到對channel stuffing的詳細查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