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最早最早的類注音文是SPP、LKK、IBM這類的英文替代中文型句子(就我記憶所及是如此,還請各位補充一下...),後來又出現了像陳水=欠扁、機車=#@$&*(這個我不會翻譯,融入生活已太深,有誰可以精確的翻譯一下?),然後又出現了一堆的表情符號(^^,=_=...表情符號的出現順序應該在陳水的前面,在此就不研究了,還請朋友們提供一下資料),記得以前很多媒體愛拿這作報導(大概是缺新聞缺的兇吧?),推出一堆像"網路流行語翻譯"的文章,還要非年輕世代的人們多了解一點,以免出現代溝,但當時從來沒聽過什麼批評的聲音,頂多覺得有趣罷了,那為何現在注音文的出現會招來反注音文人士的反對(還有些基本教義派的跑去做了"中文-->注音文轉換網站",真是辛苦他們了...)?我覺得這跟網路年齡有很大的關係,當網路剛開始普及的時候,台灣第一批接觸到internet世界的人大都是5、6年級或7年級前半部的朋友們,還記得在那段時間裡,每隔不久就會出現新的網路語言、新的網路流行,這些東西最後變成了我們大家朗朗上口的東西(像前面提到的"機車"),為什麼等到這些人"長大"了以後就不再容許『新一代的新一代』網路語言了呢?『網路語言』不過是另一種表達的方式罷了,也許你無法接受,但請試著容忍、適應它的存在,就像我們的上一代聽著他們的孩子口中說著SPP、LKK一樣。
偷懶引用一下我在其他討論串說過的話,對於注音文這樣的議題,真正該改變的,應該是你我看待不同事物的眼光。
給那位叫alan0888的朋友,這裡不是辯論社,也沒什麼駁不駁的問題,看了您一系列的文章,真的,孰優孰劣相信網友們自有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