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8341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4
文章: 12
在大陸經營十年有成的羅馬磁磚,自從歐美等大型建材通路商,夾著龐大的資金進軍上海後,羅馬在大陸原有的經銷模式受到挑戰﹔再加上,大陸鼓勵消費者支持民族企業,使得台商的角色備受尷尬,黃杰不得不痛定思痛,改變原本漫天舖地的布點策略,以更精准的市場定位,將火力集中在大都會地區。“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從上海撤退,因為上海是宣誓羅馬成為國際級企業的最佳保証書。”黃杰相當篤定地說著。

  “我承認,上海未來是一場資金的籌碼戰,但是並不代表小資金無法在上海生存,重點是,這些想到上海投資的商人,包括台商,他們有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市場定位,以及規划好可行的市場策略,只要做到我談的這些,我想連珍珠奶茶一樣都可以賺到錢。”這是黃杰十年來所累積的上海經。

  至於上海未來企業的發展趨勢,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認為,上海未來只有極大化、與極小化兩種極端的公司才可生存。極大化就是大型財團,為了打進大陸市場,經營品牌形象,在上海可以不計成本投注大筆的銀子﹔極小化就是把公司規模縮小,靠著特殊的利基在上海存活。那些不上不下的企業,只能等著撤退。

  告別的在告別,前進的仍要前進,這就是上海

  事實上,從1998年台灣正式掀起上海熱,這股投資熱潮到陳水扁當選那年(2000年)達到最高峰。在台灣隨便問個路邊攤賣面老板,想不想到上海做生意,十個有九個說,有機會願意到上海討生活,上海已經成為多數台灣人淘金地。

  正因上海繁華的景象,所展現的熱絡氣氛,有種難以抵擋的魅力,許多台商還沒做好準備就貿然前進。十年前,劉樹崇原本還是雅芳公司台灣區總經理,當時的上海還在起飛階段,劉樹崇決定拋棄台灣的事業基礎,和朋友集資兩千萬新台幣到上海從事化妝品事業。劉樹崇說,當時天真的以為大陸有高達12億的人口,只要有5%的人買我的化妝品,一支口紅隨便賣,上百萬支都不成問題﹔懷抱著夢想,劉樹崇在家人極力反對下,還是決定到上海闖闖,結果光是設厂一搞就是兩年,等到生產線完成,真正生產化妝品,早已失血殆盡。

  台灣的104人力銀行網站統計,60%的社會新鮮人最向往工作的城市就是上海。政大教授林祖嘉說,“上海就像一個大吸盤,全世界資金和來自全球的菁英都不斷往上海靠攏,上海太有魅力了,曾經停留過的人,想離開它都得歷經一番天人交戰,甚至有人根本離不開它,即使淪為台流,他們還是願意留在上海等待新的機會。”

  根據台灣商業周刊的調查顯示,在上海工作者,有78%認為比在台灣辛苦,但是一旦有機會選擇,有9成的人還是願意留在上海工作。李家耀就是這樣的例子。曾經在上海工作五年,李家耀的台商企業在上海無力生存,最後選擇轉進到其它次級城市,然而為了留在上海,李家耀仍可暫時當台流,也不願離開上海。“在大陸你很難找到這么美的城市,在這裡讓你覺得人生充滿機會。”李家耀的眼神中充滿希望,即使他已經三個月沒工作。

  同樣的,已經離開上海六年的現任美商直銷公司總經理劉樹崇,即使在上海賠掉了他大半輩子的積蓄,他還是計划在這幾年重返上海,劉樹崇說,六年前,他離開上海的那一刻,心裡就告訴自己,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站起。而他已經做好了周詳的前進上海計划,他深信他的未來就在上海。

  就在台灣人前仆後繼往上海遷移時,也有人看透了上海的虛幻。曾經在上海工作六年的台干汪佳玲說:“我才不要把自己陷入一個永無止盡的競爭環境裡,我可以花比上海少一倍的錢,在其它的城市過得更舒服,甚至賺得更多錢。”在大陸西進政策的號召下,汪佳玲決定往重慶發展,她說,重慶缺乏企划行銷人才,到那裡我將可擁有更自在的發展空間﹔“這就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處事道理。”汪家玲說。

  根據台灣一份對大陸投資環境調查評估指出,環渤海灣區的投資環境,僅次於長江三角洲和上海的經濟特區。而渤海灣經濟特區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津、大連、青島。而成都、武漢和重慶,則是西部開發政策下,頗具市場潛力的城市。政大經濟學教授林祖嘉認為,這幾個城市已經成為台商的新根據地,是未來台商投資冒險的新天堂。

  夜色迷蒙的上海,街頭的霓虹燈依然閃爍,在上海灘的河堤邊,有兩個戲碼正同時上演﹔在河堤的一邊,有個台灣人已收拾好行李,準備在這兒告別上海,不過在河堤的另一邊,卻也有一個剛到上海的台灣人,拿著相機,對著鏡頭比出勝利的姿勢,因為他滿懷憧憬,準備從上海灘出發。
 
舊 2004-07-05, 09:34 A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8341離線中